APP下载

一方秀雅的东坡游赤壁图文瓷砚

2019-10-09瑞霖

东方收藏 2019年8期
关键词:赤壁赋赤壁黄州

瑞霖

苏东坡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两次邀请朋友夜游黄冈赤壁,写下了旷世佳作前、后《赤壁赋》。正像《苏东坡集》导读一文所说的那样,这两赋堪称宋代散文之双璧。他用诗化的文字绘景抒情,笔下的清风、明月、江水、赤壁,无不极富诗情画意。赋中骈散结合,排宕飞动,于整饬中见波澜。两赋写奇景,书逸怀,蕴妙理,既显汉赋铺张扬厉之格局,又具古文飘洒流走之态势,更有诗化的情韵意境。因为两赋的巨大影响,在此之后,书写、刊印两赋的代不乏人,颂吟、描绘、雕刻东坡游赤壁的诗文、画作、工艺品常可见到。如文房用具,笔者曾见过多种款式的东坡游赤壁诗文故事的瓷笔筒,仅明末清初的就有青花的、五彩的,或只有游赤壁图的,或只有赋文,亦或图文两者具备的。还有竹雕的此类笔筒。又如文房摆设,有“清初五彩东坡游赤壁诗文瓶”“田黄冻薄意苏东坡游赤壁图山子”“苏东坡游赤壁图牌饰”等等。倒是很少见到有此类纹饰的砚台。

2016年12月,笔者在江西南昌古玩店见到一方圆饼状瓷砚,施白釉的边框上有文字,下有青花山水图,虽然因墨痕、灰尘覆盖看不清画图景物和铭文内容,但造型、工艺、质地十分秀雅。终以1600元买下,当时觉得贵了些。带回家细心擦洗,才看清砚上真面目,原来描绘的是图文并茂的东坡游赤壁故事。砚径14、厚1.5厘米。砚面边框约1.5厘米宽,向外稍下斜。砚堂下陷,上遗留墨汁、朱砂,如蒙上一层皮。边侧微微外撇,绘青花花瓣纹,清新雅气。最为令人赞叹的是边框上的文字、境物。边框的内外侧各有一青花弦纹,占三分之二的中下部绘青花东坡夜游赤壁图。只见江水缓流,水波不兴,东坡和二位友人泛舟其上,怡然自得;远山近树,岸石衰草,风吹芦摇,清晰可见。其余上部分,书青花行书:“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东坡《前赤壁赋》中的一段话。是接着前面讲到苏东坡他们飘飘然像脱离尘世,似仙人一样飞升,于是喝着酒儿,心中十分快乐,便敲打着船舷,喝起歌来。唱道:“贵重的桂木做的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澈的水波啊,在明朗的月光下逆流而上。我的思绪啊,悠远茫然;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砚上铭文虽只有区区36个字,却是《前赤壁赋》中要点,且排列规整,字迹俊秀;画图因势布局,简简几笔,却境现意到,不是高手不能为。边框和边侧上白釉,匀称细腻,光洁莹亮。因时光消磨,釉面呈玻璃质,现小裂片,隐约可见金丝铁线。背平,无釉,露土黄色粗胎,摩擦力稍大,使砚台置案上更加稳定。背上还有椭圆章,因长期磨损,加上墨汁斑斑,章内文字已难辨认,似为制砚者姓名或堂号。纵观全砚,造型精致,工艺考究,纹饰秀雅,包浆自然,应是清初三代制品。

为了更好理解砚上铭文意蕴,现将苏东坡《前赤壁赋》抄录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后《赤壁賦》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世称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自幼聪明好学。嘉祐二年(1057),二十二岁中进士。以他文章论,应是第一名,主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以为是他弟子曾巩所作(考卷密封不知名),为避嫌,降为第二名。从此苏受到欧阳修器重,在欧阳修一再称赞推介下,苏轼一时名声大噪。按苏轼才华,本应前途无量,却一生仕途坎坷。宋神宗年间,新党王安石当政,行新法改革,苏轼极力反对,被放调到外地为官,先后调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他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发展生产,为黎民百姓做了有益事。他到湖州(今浙江吴兴)后,按例行公事给皇帝写了《湖州谢表》,加入了一些个人情思色彩,被反对派抓住辫子,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讽刺政府,对皇上不忠。并从他大量诗词中摘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诬陷苏轼“谤讪朝廷”,遭到御史弹劾。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牢中关押103天,受尽折磨。后经多方营救,才免于死罪,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置所”。过着“半犯人”生活。靠朋友资助,苏轼在城东弄到一块地,公余带家人去开垦耕种,以补贴生计,并自号“东坡居士”。苏轼此时无政事可干,常常游览山水,写诗撰文,抒发心中情绪。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邀约友人,泛舟夜游黄州赤壁,想起三国时曹操和周瑜大战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回去写了《前赤壁赋》;过了三个月,于十月再次游赤壁,见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岸上安谧清幽,山川寒寂,顿生凄清之情,又写了《后赤壁赋》。两赋是姊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触景生情,谈玄说理;后赋以叙事写景为主,孤寂悲悯。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有人说苏轼在地理方位上出了个差错,原来他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瑜火烧曹营的地方,那地方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笔者以为,博学多才的苏轼不会不懂这些,他是有意借题发挥。游黄州赤壁后,他还写了一首词《念奴娇》上阕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中特意写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三字点明是“听人说”或者“有人这么说”,隐意作者不去确认是不是真的“三国周郎赤壁”。况且诗歌语言不是科学论证,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有谁去丈量过对不对?不过黄州赤壁因苏轼的诗词文章而出了名,后来人们就称这地方为“东坡赤壁”。

话说回来,到宋哲宗初年,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等旧党当政,苏轼获召还京,短时间从起居舍人,升中书舍人,又升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礼部尚书。不久苏轼发现旧党弊端,对其进行抨击,由此不容新旧两党,再度发外,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苏到杭州后,疏浚西湖,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以挖出淤泥筑成长堤,后称“苏堤”。元祐六年(1091),苏被召回朝,不久因政见不合,又被调任颍州知州、扬州知州、定州知州。高太后去世后,哲宗执政,新党再度当权,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绍圣四年(1097),年已62岁的苏轼被贬到荒凉之地儋州(今海南岛儋县)。苏到此办学堂,介学风,成为儋州文化开拓者。徽宗即位后,苏轼曾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病逝于常州。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诸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表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宋四家”之一。苏还工于绘画,尤擅墨竹。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猜你喜欢

赤壁赋赤壁黄州
杨优秀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
睡仙亭
苏轼没有写过《前赤壁赋》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你是电影《赤壁》中的谁
黄州
“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