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培育
2019-10-09李伟
李伟
[摘 要] 高校教育的价值在于树人,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总要求就是立德。首先对立德树人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等理论进行内涵解析,认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培育能够进一步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信念,培植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文素养,积淀契合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文化财富。最终立足现状,提出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培育路径。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人文素质教育;人格修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258-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18日,在习总书记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后,西安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燕连福院长更直言:“受教育者先受教育,立德树人者先立德。[1]”诚然,立德树人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既是引力更是推力。不过,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高校不得不将教育重心放在专业课程上,而人文素养的忽视直接导致一些高校输出人才,外表光鲜、内里羸弱,经不起风浪、见不得风雨。故而,如何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导向下建设并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将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者面前的又一重要命题。
一、研究理论基础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导向
立德树人理念是习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并反复强调的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立德树人,“立德”是途径是方法,意在突出德育引领,有标准地进行正面教育引导、激励感化,“树人”是根本目标与价值,强调以人为本,帮助学生不断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在“立德树人”命题中,习总书记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高校教育水平及办学质量的指标定位,其为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奠定了总论调。同时,在立德树人导向中挖掘人才培养核心内涵,从发展规律与培养要求上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将是破除高校思政教育困境的關键所在。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定位
人文素质教育,其核心内容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格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知识、诚信责任、法律和公民意识等,是思想道德素养教育的综合体。依照人文素质教育的角色内容,可以确立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活动的价值在于帮助高校生在人文素养层面实现持续成长。具体而言,就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理念、文化知识、文化传统,在高校内部借助课本、环境等载体传递给学生,使之将文化内化,塑造成优秀的个人品质人格与修养。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内各大高校就承袭这一教育价值,在思政教育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过在新时代新要求下人文素质教育还需要创新途径,不断优化。
(三)立德树人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界定
立德树人已然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导向。当前,在这个根本任务导向下,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德为体温计衡量学校工作是否科学合理,学生成长是否全面健康。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在整体上帮助高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大提升。同时,在知识素养基础上,对大学生人格素养进行诊视并对应施策,以培育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可以看到,立德树人与人文素质教育在育人本属价值上是一致的,都是培育输出优秀的人才。才能为基,思想为导,人文素质教育应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路径之一。
二、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培育的价值认知
(一)进一步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信念
习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大学之特色就在于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培育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立德树人是精准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容核心,更是特色保证。可以说,这种品牌打造,从根本就是为了让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的特色标识。同时,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群体意识中的核心地位,不断牢固学生践行这一价值观的信念地位,增强学生理念认同、思想认同与行为认同,进而帮助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保持本色、不断进步。
(二)进一步培植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人文素养
从内容上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涉及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等方面。其不仅覆盖文史哲艺术等领域教育,而且还聚焦学生人生价值、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格气质等层面的培养,更在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上做深度培育。可以说,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更多受教育者找到做人路径与方法,解答“如何做人”“怎样做人”问题。如果人文素质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将会再次沦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俘虏,学生变成了社会发展的“工具”而非“人才”。如是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打造,很大程度需要将培育原则与要求准确对接社会岗位需求,进而培养全面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进一步积淀契合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文化财富
在高校,人才的培育是其教育价值闪光的关键。在高校内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其人文资源得以积淀发扬的良好机遇。我们都知道,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开展的文化传承活动,其极易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之力来增强其品牌打造的影响力,能够更为快速地实现优秀文化的移植、传导提供平台,形成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合力,共同构筑高校师生健康的精神文化家园。此外,高校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可为学术文化研究营造良好的外围氛围,积淀更丰厚的文化财富。
三、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培育路径
(一)从“立德树人”内涵出发,定位“四立”教育导向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立”为核心手段,“树人”为根本目的。在此内涵导引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培育必须要在“德”上扩展,打造“四立”教育,将“立德”覆盖学生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一是要立德。准确定位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内涵表现,不断引导学生在爱党爱国层面做到忠诚与持久,不断要求学生做到以法纪正身、正心、正行,不断督促学生在职业操守上做到勤于自省、乐于奉献、敢于创新[2]。二是要立身。即在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正直、诚信、友善为立身之法则,规范自我、改进自我,培养正确信仰、豁达心态、良好品质、坚强意志,以在未来社会中有立身之处,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三是要立行。即增强大学生规则意识与自控意识,通过制度规范与考核激励等手段引导大学生自省、自律、自进,通过教育与学习健全个人能力体系,如自我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四是要立业。即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对自身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自诊与自补,要在知识技能培养与个人职业精神态度培育上做到高标高质、协调统一,帮助其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向“职场人”的角色转变。
(二)从“人文素质”培育出发,搭好“两体”教育平台
人文素质的培育不能仅仅靠纸上功夫,要靠实实在在的参与、真真实实的体验。因此高校要想提升人文素质的培育水平,实现教育品牌化,必须要创设两个活动载体,搭建体验与教育平台,以保证学生充分参与,教育更为隐性高效。
(1)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各式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利用好基础教育活动,积极办好“一训两典礼”,即学生军训、入学典礼与毕业典礼,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学校、专业的了解,增进学生对未来学习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开展好创新教育活动,如文化艺术周艺术节活动,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等,通过艺术展演、舞台竞技等增强学生主動学习的驱动力,厚植文化感染力,形成互助协作、奋勇争先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应该不定期进行基层社区调研,捕捉志愿服务、爱心公益等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下基层,体验社会与生活,锻造优秀品质。(2)以社团为载体,推开特色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既为学生课余兴趣活动提供了场所与机会,又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自我教育管束平台。高校要重视学生社团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支持开设有特色的学生社团,如民歌社、社会主义理论社、德行社、美术团等,并择选节庆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主题活动,进而补全补强大学生综合素养。
(三)从“教育品牌”的打造出发,建好“两评”督导体系
教育品牌的打造,一要有科学规范的体系,二要有特色有效的标识[3]。在立德树人导向下,高校要打造人文素质教育品牌,要用好两个办法,做好两个评价。(1)要动态健全评价体系,借鉴相关理论研究中可行的考评指标,结合本校实际细化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根据其重要性依次量分,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文素养综合考评体系。其考评综合依据覆盖学习表现、素质品定、测试成绩等方面,划分为三层次等级,通过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实现评价激励常态化、长效化。(2)要试推素质证书机制。高校要打造人文素质教育考试品牌,必须要有创新标识举措,如素质证书等。素质证书将成为学生素质区分的鉴定依据。建议将学期表现打分作为素质证书考评与颁发的量分依据,学生只有累积“素质分”达到学校要求,才能核发此证。评价内容覆盖人文素质教育所有涉及领域。同时为了提升素质证书的含金量,建议将该证书作为学生年度评优选模、入党推荐等的主要参考。此外,要在学校—学院(系)—班级成立三级素质认证办公室,并建立完善的认证组织机构。建议每个认证办公室组织机构领导小组内纳入1名人文素质教育专家,以保证认证流程的科学,避免考评出现技术性、原则性问题。
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品牌打造过程中,立德树人是教育总标向,更是工作大原则、大根本。高校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正面引导影响价值,从“立德树人”内涵出发,定位“四立”教育导向;从“人文素质”的培育出发,搭好“两体”教育平台;从“教育品牌”的打造出发,建好“两评”督导体系,进而为人文素质教育品牌的高质高标打造提供全面支撑,更为高校品牌化教育发展奠定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汉武.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策略[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57-61.
[2]陈建萍.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71-74.
[3]王亚军,杜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研究: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20-21,27.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