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职业素质培养,创新高职学生思政工作途径
2019-10-09曹淼
曹淼
[摘 要] 基于现在的社会发展环境,高职教育工作处于不断深化的趋势中,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对学生的思政工作加以重视,加强思政工作建设。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其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也是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让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将其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优化思政工作。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尽管已经有所改变,还是难以摆脱传统思政模式,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优势也未能完全发挥出来。立足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采用哪种途径优化进行研究。
[关 键 词] 职业素养;高职学生;思政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256-02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提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而且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较大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让其能够有能力承受社会就业中即将面临的风雨,助其能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相比本科院校来说还是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的,这类学校的生源素质也不尽如人意。在这种形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问题就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很多职业院校制定了各种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但这些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和执行与学生主观是否愿意接受及积极程度有直接关系。因此,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这就对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创建与人才培养体系相融的工作素质培养模式,强化思政工作中的实践性,进而能够让国内高职院校思政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一、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
(一)职业信念
我们所说的职业素养包含多方面内容,首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从业人员具备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信念是一个人持之以恒做事的信念,需要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也是未来成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学生的职业信念包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积极乐观等,是一个人发展方向的风向标。如果学生的职业信念不坚定,或较为負面、消极,是不利于其未来发展的。
(二)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指的是根据国家具体的职业标准,经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公平、客观地对劳动者的专业水平进行评估以及认证的活动。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的角度来说,也就是需要具备的技术与能力。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如何,关系到他们是否可以顺利就业。
(三)职业习惯
除上述两项内容之外,职业素养的另一组成要素就是职业习惯。职业素养从宏观上来说,也可以视为是在职场上的长期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改变,最终养成习惯的一种综合素养。如果信念有偏颇,可以适当地拉回来;如果专业技能不过硬,也可以不断地学习、磨炼,直到最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好地投入工作中。
二、高校思政工作中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职业素养是每个人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在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职业素养发挥的作用已经越加凸显。各企业招聘人员时,不但需要应聘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其职业素养进行评判,从整体上对其是否符合岗位需求进行判断。将高校的思政工作与职业素养挂钩,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不但未来就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在工作的沟通、承上启下以及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学习能力都比较强,有利于其更好地发挥潜能,可塑性极强。由此可见,在企业将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结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工作也需要以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思政工作。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要想在人流量庞大的招聘人员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大学生能够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将自身优势作为应聘成功的“金钥匙”。当前就业中面临的大学生工作不好找,用人单位人才短缺,究其根本原因,与大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的缺失有很大关系。现代大学生通常对工作的期望过于理想化,对企业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尤为看重,无法在工作中静心磨炼自己,眼高手低,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没有清晰的判断。所以,学生毕业之后就业是否顺利,能够取得何种成就,与企业的要求是否相符,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
三、高职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认知有所偏差
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管理者通常对学生思政水平的提升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较为匮乏。若高职院校可以运用科学的教学观念,那么学生的理想、道德水准以及学习理念等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更有益于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进而为我国新时期的伟大复兴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不过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虽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很多思政教学只能让位于各科教学的基本工作,很多教师并未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大部分人认为学生的“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才对其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个人素质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热情不高涨、责任感匮乏等问题归咎于辅导员,导致教学效果并未向理想化方向发展。
(二)学生个人基础问题
(1)学习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归根结底是因为学习能力有限,无法快速吸收中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知识储备不足;(2)自控能力较差。高职生通常思维活跃,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生活或学习中不能严于律己,最终导致与心仪的本科院校失之交臂;(3)家庭条件。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无力供应他们上大学,承担不了复读的费用,所以来到高职院校。这一系列原因使教师的思政工作不能按照既定计划实施。
(三)高校的管理存在不当
从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来看,管理模式相对较为传统,呈现僵化单一的情况,学校的各个阶层也仅仅是在自身职责之内完成工作,但很多学校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教学方式上来说,教师的教法较为单一,更多是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约束较强,而没有将心理建设作为教学的重点,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对该课程产生排斥。现在各高校都提倡并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部分教师并未对此引起重视。
四、高职院校立足职业素质培养模式的思政工作创新途径
(一)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方式
思政课程的设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其尽早树立职业素养,以此为载体,未来更好地就业。当前的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融入工作中,让相关理论逐渐渗透于社会热点与难点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真知。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对职场规则有正确的认识。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思政教师能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热点,深化相关理论知识,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学习与就业的平稳过渡。
(二)提升思政教师专业水平
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与之接触和交流最多的就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学习上是师生,生活上是朋友,他们可以与学生私下多多进行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若不得当,便会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够用适宜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基于此,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思政教师等队伍的建设,从不同方面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综合素质,让其能够给学生传递更加正确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高校也要逐渐深化教师对职业教育模式的认识,进而找出更加适合思政工作开展的方法,尽可能地缓解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工作能够取得实質性进展。
(三)积极拓展第二课堂
思政工作将学生思想意识的改变与政治觉悟的提升作为主要工作。思政工作要想取得明显效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加上与学生谈话的辅助,是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教师应该将素质教育作为最终目标,将思政工作与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校园文化结合在一起,积极开拓第二课堂,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多方面感受到思政教育,让思政工作实现覆盖面的最大化。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在深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培养,更有助于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敢于承担、奋勇无畏的新时期好青年,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面临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问题。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就业的发展总趋势,对在校学生群体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开展很重要,帮助在校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利用在校学生思政工作效果来完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最终目标。另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思政教育的效果,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每一位在校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管以及择业观的考查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在遵循国家和政府指导就业问题下,利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的阶段性检测有效检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成果。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与教学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可以具备更加科学的价值观,为社会的稳定持久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特点为依据,立足于学生视角考虑问题,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践平台,进而力争从整体上对学生的思政水平进行提升,促进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钱艳芬.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2]陈少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6).
[3]李俐,罗德贤.高职校企联合办学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
[4]杨家坤.加强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提高学校软实力[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200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