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思路探讨

2019-10-09陈斌龙金昌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基本技能基础计算机

陈斌 龙金昌

[摘           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如何发挥在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该课程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计算机基础;职业能力;岗位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214-02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因此应用计算机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必备技能。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地,各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势在必行。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所设专业大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经济管理类“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体系结构为:基础课(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群基础课(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专业核心课(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理论与实务等)—专业选修课(国际贸易实务、客户关系管理、公共关系原理等)。高职院校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大体如此。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其他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今后学习乃至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

通俗地说,计算机是人们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生存必须会使用的一个“工具”,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就是让学生“会用”“用好”这一“工具”。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项实用技能?该课程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各专业职业能力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该项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习主动性,逐步提高其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没有专业课那样有明显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但该课程既然是一门基础课,其课程目标必然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专业课程一样,计算机应用基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同样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因此该课程在设计时应从实际工作岗位的日常工作出发,将各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软件实操技能,提炼出经典案例和实践任务。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例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的常规性操作技能,尤其对数据处理与数据分析这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有特别要求,这是该专业核心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需要使用到的基本处理技能。又如旅游管理专业,对“演示文稿制作”项目的内容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在其“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等课程中需要应用该项技能进行展示。

因此,在制定、修订及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时,应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总体要求,即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共性要求;二是个性要求,即需要对各大类专业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做好深入的调研和分析,提炼出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的特殊性要求。

二、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

(一)贴近实际工作需要的项目化教學方式

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而灵活地运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因此,本课程应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让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学生需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获得技能和巩固技能。教师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熟练掌握技能和技巧,实现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提高。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与“办公软件应用”两大部分。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将所选择的内容细分为六个项目:“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常规操作系统的使用”“网络应用”“文字编辑与排版”“数据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等,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将每个项目有所侧重地设计为若干具体的工作任务。其中,以实训为主的课程占85%左右,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内容

1.以专业需求为侧重点

针对不同专业,项目任务的内容选择有所不同。设计的具体任务应与各专业密切相关,让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

2.梯度目标实现因材施教

在每个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均应考虑目前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入校时原有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在设定基本达标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梯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应有所不同。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3.职业素养培养

任务完成的过程既是计算机基本技能培养的过程,也是其他职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例如,将某一任务设计为大型任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该任务,从任务分析、任务策划、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工、协作,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三)三个步骤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实施项目化教学,学生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均要经历三个基本环节,使其对知识的了解与技能的掌握从深度和广度均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

1.教师分析演示为主的案例解析

选择有针对性的经典案例展开教学并进行案例特征分析,明确需达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讲解该案例的知识点、并进行操作技巧的演示;对实际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小任务,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学生为主的课堂操作训练

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要求,学生进行项目任务的实施。通过课堂操作训练,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提升初步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将教、学、练有机结合,巩固教学效果。

3.学生为主的综合项目实训

在全部课程最后阶段,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预留创意空间的综合训练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可提出异议或建议,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项目任务最终应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学生为主的综合项目实训,学生进一步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完成所设计的每一个项目任务,经过三个步骤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积极性,逐步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与技巧,其团队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也将逐步得到提高。

三、科学评价学生能力

为了客观评价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手段。

(一)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进行综合评价

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以过程考核为主,采取任务考核与综合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法。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计算机资格认证,以证代考,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侧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勵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

1.操作技能考核

通过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观测记录、完成后的结果及效率的记录,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掌握的熟练度以及综合运用水平。

2.学习态度考核

通过课堂提问、“蓝墨云”任务,考查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的情况。

3.方法能力考核

通过相对复杂的综合训练任务设置,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4.团队合作精神

设计合作性任务,考查沟通方式、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最终效果。

总之,在本课程设计过程中,力求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通过完成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内容的学习,充分了解和实践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最终达到“熟练操作、灵活运用”计算机的目的,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要。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基本技能基础计算机
“1+X”课证融通下《飞机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活页式教材开发与设计研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第2讲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