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制造技术类技能竞赛对参赛者能力的培养及对策①
2019-10-09李建生
李建生
[摘 要] 技能竞赛既是参赛选手切磋交流技术、检验参赛选手技术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促进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扩大职教影响力的一个有力举措。从制造类竞赛的发展现状、选手具备能力以及培养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制造类技能竞赛的参赛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 键 词] 现代制造技术;技能竞赛;能力;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38-02
现代制造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制造技术而言的,是传统制造技术在不断吸收科技发展中出现的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体现。现代制造技术向着精密化、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微小化和虚拟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我国将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基于现代制造技术类技能大赛也有力地推动了工业软件技术、数控机床技术、机器人技术、现代智能等装备制造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一、现代制造技术类技能竞赛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各类技能竞赛项目繁多,有企业组织的、学校组织的、政府组织的。学校组织又分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组织的;按照级别分为市级、省部级的、国家级和世界技能大赛。每个级别的竞赛都是为上一级选拔和储备人才。制造类技能大赛向世界技能大赛看齐。所谓世界技能大赛也称国际技能奥林匹克大赛,代表了技能大赛的最高水平,该组织创立于1950年。我国在2010年加入该组织,于2011年第41届首次参赛。在第43届大赛上取得了5金、6银、4铜、11优胜的成绩,在第44届大赛上又取得了15金、7银、8铜、12优胜的骄人成绩。世界技能大赛的制造类项目主要有:数控铣、数控车、制造团队挑战赛、CAD机械设计、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塑料模具工程、综合机械与自动化、焊接等。
二、制造类技能大赛对选手的能力要求
(一) 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制造类竞赛的参赛选手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理论知识包括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公差配合、金属加工工艺、CAD、计算机知识、数学运算等。例如数控车赛项,就要求选手指依据技术图纸编制程序,利用程序控制机床选择、配置所需切削刀具,生产回转体零件的竞赛项目。比赛中对选手的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了解制造的质量标准,工程及机械工艺;能使用数控系统,并利用CAM软件进行程序编写;选择并使用刀具、支撑工具及机床附件;根据条件采用合适的切削参数及排屑技术;对产品进行检测并生产合格零件。所以说,专业技能是选手参赛的首要条件,选手必须在教练的指导下,重点进行本专业操作技能的针对性训练。
(二)复合技能
制造类大赛要求选手必须掌握一门主要技能,但同时也必须掌握临近工种的操作。例如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要求一名选手使用普通机床生产加工零部件,组装成机械设备,并进行程序调试和自动化控制的竞赛项目。会使用车床和铣床等设备完成主要零件生产;将零部件装配成相应的装置,完成电路安装、液压与气动连接和PLC控制,实现规定动作,并能直接应用于自动化生产,这就要求选手必须掌握多种技能技能。
(三)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就是从问题的反面入手,朝着相反的方向思索,树立新思想。例如在零件设计时,通常是先有图纸,再造型加工。逆向工程就是给你一个现有的零件,通过测绘,然后造型,输出二维图纸,最后用机床加工出来。它的基本思路是分析已有的产品模型,明确产品不同部件之间的联系,然后在更先进的层次上获取产品模型的表示方法,最后从功能不同的需求出发,对产品模进行再设计。当前,由于CAD/CAE技术的快速发展,主要竞赛方法是通过对产品的数字化扫描,完成实物的3D重建,通过建模、注塑,然后得到所需的产品。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
(四)创造性思维和創新能力
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制造业的创新有力推动了现代设计方法和现代加工方法的发展,创新能力是参赛者必须具有的能力。许多比赛项目要求选手要独立设计出产品,并制作,然后接受评委的答辩。上述的逆向工程中就要求选手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为逆向工程不是简单的仿制,它要求设计者在吃透现有产品后,在“改”和“创”上做文章,根据要求进行功能再设计,创造新方案。
(五)团队协作能力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有些项目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就需要选手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制造团队挑战赛和机电一体化就分别由3名和2名选手组成。例如制造团队挑战赛中的三名选手,要具有3D建模技术、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编程操作加工能力、钣金技术、控制电路设计能力、焊接技术和工件装配能力。这3个选手每个人不可能都精通这些能力,需要选手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相互帮助,以诚相待,有问题商量解决,决不可相互指责、相互埋怨。
三、制造类技能大赛对选手的培养对策
(一)提前备赛,建立备赛制度
从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角度出发,除制造团队挑战赛、飞机维修等几个有工作经验要求的综合性项目把选手年龄限制为不超过25岁外,其他大部分竞赛项目对参赛选手的年龄限制为不超过22岁。对高职生来说,入学年龄为18岁,当各门基础课和实践课结束时,快到毕业季了,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因此,应建立备赛制度,从入学开始,就要挑选思想道德素质高、责任心强、能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重点进行培养。
(二)合理安排上课和训练时间
以学生为主体,让参赛学生具有灵活的时间,采取参与式授课方式,让参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到高年级班级中听课,这样不仅解决了针对比赛内容要进行专门授课的问题,也弥补了因为训练和比赛所耽误的正常课程。
(三)以赛促练,锻炼学生
要建立健全竞赛的选拔机制,定期举行专项比赛,动员学生广泛参与。这样不仅能发现更加优秀的选手,同时也能激励现有选手。要在思想素养、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团队精神等方面综合衡量,选择更加突出的选手参与进来。
(四)加强创新、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教育
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成融入教学全过程,合理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在平等友善、交际交流、谦虚谨慎、化解矛盾、接受批评等方面的教育。
(五)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作用
与本地企业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在学院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艺传承等活动。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主要负责理论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企业要负责选派能技能好手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实习实训。这样做对技能竞赛来说,这样可以引进竞赛专业涉及的新设备、新技术,还可以让学生走进企业,利用企业设备训练,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专家能手担任竞赛指导教师,弥补学校竞赛设备和师资不足的短板。还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熟悉了企业环境,了解新工艺、新知识和生产流程,起到了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作用。
现代制造类技能竞赛的开展,有助于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学习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职业院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制造类技能竞赛加以合理重视,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交流培養参赛选手的经验,借鉴成功院校的做法,让更多的选手为学校争光,为国家争光。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经验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5-9.
[2]林桂娟,罗洁思.浅谈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4(2):33-34.
[3]刘鹏飞.工业产品设计(CAD)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培养方案讨论[J].科技致富向导,2014(2):88.
[4]林东峰.职业技能竞赛现状及对策分析[J].职业,2014(24):6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