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构建物理有效教学
2019-10-09林振盛
林振盛
[摘 要] 在分析求解物理问题时,经常涉及物理公式、物理量的选择和判断。电功和电功率是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其中涉及许多电路分析和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毫无头绪,导致电学系统知识的习得受到严重的学习障碍。以电功、电功率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选条件,巧解题”的学习方法,构建物理有效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
[关 键 词] 物理;电功;电功率;有效教学;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232-02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使教师教得更少,学生学得更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善于总结经验和归纳学习方法,积极构建有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养成科学素养。
一、中职物理教学面对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校教育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就业、升学的可持续发展也日趋显现。物理是中职学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课,对中职学生适应新教育形势的变革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但物理教学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年龄相同,中职物理教材与普高物理教材设计的课程基本相似,但两者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另外,在中职物理教学大纲中阐明课程教学目标要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这就对中职的物理教学提出了另一个层次的要求。
物理学科在中职学校教学中被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存在,很多中职学校把物理看成可有可无的学科,经常根据专业排课需求相应减少物理课的课时,每周才安排一两节,有些学校甚至取消物理课程。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打击了物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产生不良情绪。物理的教学地位得不到保障,教师教学上疲于应付,对原本物理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学习更是雪上加霜,物理学科在中职学校的教与学中难有实质上的突破。基于上述现象,中职物理教师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中,采取有效措施寻找突破,提升教学质量?
二、让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构建有效教学
中职物理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有的教学环境,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上好物理课?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学情,辩证分析其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上更要讲究策略与方法。物理是一门理科学科,离不开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解题、分析、判断等,但大部分中职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学习要领,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导致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教学重难点呢?在多年的教学中经常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其中“选条件,巧解题”这种学习方法很容易被中职学生采纳并掌握,下面以电功和电功率教学环节中展开说明。
(一)掌握处理问题的步骤,形成思维定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后再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电功、电功率不管在哪个教学阶段都属于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所以更要加强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定式。
例1:甲灯铭牌标有“PZ220 100”,乙灯铭牌标有“PZ220 60”。若将两灯串联接入电路中,哪盏灯更亮些?将两灯并联接入电路中,哪盏灯更亮些?并联时,在相等的时间内电流通过哪盏灯做的功多?
这是电功、电功率学习中的典型连环问题,但对刚接触这类问题的中职学生来讲却一脸茫然,解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运算能力。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学生容易做错,从而陷入枯燥乏味的题海中,导致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下降。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学习方法后,此问题就迎刃而解,如下:
在教学设计上按顺序归纳电功率的公式有:①P=W/t;②P=UI;结合欧姆定律由②推导出③P=I2R或④P=U2/R。电功的公式有①W=Pt;②W=UIt;结合欧姆定律由②推导出③W=I2Rt或④W=U2/Rt 。面对电功、电功率这么多公式,学生往往感觉很凌乱,无从选择。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形成思维定势。“選条件,巧解题”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按顺序选择公式或物理量,即在处理问题过程中,把所有能直接求出的物理量都求出后,把公式①都作为首选(包括变形公式,下同);如果条件不够,不能解题就进而选择公式②;若公式②还不能解决问题,根据I或U哪个的信息量多进行“选条件”而进入采用公式③或公式④,除了个别题目外,基本上都能解决电功、电功率的问题。通过选择公式或物理量,形成三步解题法,此方法通俗易懂,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物理学科的思维定式。
如上述题目中,两灯串联接入电路中,哪盏灯更亮?是判断发光时候的实际功率,选择电功率公式①条件不足,进而选择公式②,但由于U和I都未知,所以对U和I进行“选条件”,由于串联电路中I相等,说明I的信息量比U多,则结合欧姆定律去掉U而进入公式③P=I2R,此时只要判断R的大小即可判断P的大小。而对于上述第二个问题以同样的方法推导到公式④P=U2/R,U相等,根据R的大小则可判断P的大小。题目的第三个问题由公式①W=Pt进而公式②W=UIt最后根据U相等而选择了公式④W=U2/Rt 同样根据R的大小就可解题。解题过程中“选条件”成为解题关键,可以归纳为按公式①到②,由公式②进行判断:U和I哪个信息量多留在公式中,另一个结合欧姆定律去掉就进到公式③或④,在这样通俗易懂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
(二)熟能生巧,化繁为简,驾驭好解题方法的迁移
“选条件,巧解题。”不管什么样的题型都要确定好解题方法和步骤,条理有序地进行题目分析和解答。学习上的突破和进步都是从一种简练易懂的学习方法开始的,再逐渐培养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构建有效教学。
例2:某生发现傍晚用电高峰期家里的台灯比正常工作时要暗些,他观察家中的电能表,发现傍晚只亮这盏台灯时,4min10s内电能表的转盘转了2转,电能表的铭牌标着“1800r/KW·h”等参数,电灯的铭牌上标有“220V 25W”。请你帮他估算此时台灯两端的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
先算出容易得出的物理量:电功W=2r/1800r/KW·h=1/900 KW·h;台灯电阻RL=U额2/P额=(220V)2/25W=1936Ω。再次进行上述的选“选条件”步骤:电功公式①W=Pt作为首选公式可用,即P实=W/t=0.016KW=16W;实际电压求解选择的公式过程公式①P=W/t公式中无电压进而选公式②P=UI,但I未知而U要在公式中保留物理量,进入“选条件”在公式中留下U而去掉I,结合欧姆定律得到P=U2/R,即U=■=176V。
(三)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构建有效的教与学
电功、电功率在电学教学位置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其中涉及电源功率、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实际功率、输电线路功率等,如果再结合时间就相应求电流做功等问题。由于知识点应用广泛,教学上要尽量避免枯燥无味的计算和记忆。融合“选条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实验演示、小组探究等方法来充实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中选题要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与实用性,让学生能掌握重点又能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解题方法有着示教引路、方法指导的作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品质。循序渐进,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和科学的严谨态度,从而形成持续学习的有效性。
三、构建有效教学的意义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教师的在教学中首先引导教会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培训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素养有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提炼一种教学方法让多数学生“易于学,乐于学”,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实现了教育功能的延伸。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教学,两者是统一的。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认知构建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就是使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中职学校的物理教学宜采用“化繁为简,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条件,巧解题”的思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師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基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培养目标,对各种教学内容,力求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迷茫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现象分析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明确中职物理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物理教学改革,体现中职专业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明.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梅云霞.有效教学特征的复杂性思考[J].江苏教育,2007(10).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