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10-09张光涛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6期
关键词:职教校企办学

张光涛

[摘           要]  甘肃省中等职教学校多、专业多、师资齐全,但学校规模偏小、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质量偏低、招生困难。近年来,在校企合作方面具有以下起色:相关课程开发不断取得进展;实训基地建设成果显著;顶岗实习、定向培养等合作模式形势喜人,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内容不断充实,产教融合效果良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关    键   词]  中等职教;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74-02

一、甘肃中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现状

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各類中职学校209所,含普通中专84所,成人中专20所,职业高中105所。中职学校招生73230人,在校生193859人;学校硬件设施设备不断改善,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5038.16元,但14个市(州)之间的区域差异仍然比较明显;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为3.4个,但市(州)之间差异明显;生均拥有纸质图书22册,但所有学校均购置了电子图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纸质图书数量的不足;专任教师13787人,生师比为14.06∶1, “双师型”教师共2670人,兼职教师为1149人,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占7.48%,仍然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的标准,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648人,占专任教师数的4.7%,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2646人,占专任教师数的19.20%;学生各项发展指标大部分有所提高,其中学生文化课合格率为93.00%,专业技能合格率为95.50%,学生毕业率为95.00%,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为96.00%,学生就业率为95.93%(其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34.33%),毕业生起薪同比有所提高,低薪就业比例较大;专业动态调整有序开展,专业布局趋于合理。2016年以来,共有14所学校停办13个大类中的31个专业,31所学校新增13个大类中的53个专业,7所学校新增护理专业,6所学校增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逐渐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专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得到长足发展。

二、甘肃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

(一)校企合作逐步深化

在校企联姻、实现人才培养双赢的指导思想下,甘肃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逐步深化。其一,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引企入校与企中校等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二,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共评学生质量。其三,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取了以专业设置对接产业调整、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对接职业发展需求等方式。

(二)产教融合效果良好

以职教集团为契机,对症下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发展。职教集团主要以订单培养、共同开发课程、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企业为学校捐赠、企业接受毕业生就业、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等方式来进一步深化中职“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引领其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2017年,合作企业吸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20.35%。

(三)严格落实各项实习规定,保证实习质量

全省各中职学校积极稳妥地组织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无安全事故和投诉事件发生;不存在违反“六个不得”的行为。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着力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实习单位均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和健康的实习劳动环境。

(四)职教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加快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截至目前,甘肃省统建“三校一区”已基本完成,2017年9月如期入驻办学。

(五)职教集团运行良好

目前,全省共组建行业型、区域型、专业型等三种类型的职教集团36个,其中省级行业型职教集团21个,涵盖23个业务部门、15个行业协会、178所大中专院校、381户企业。从学校参与数来看,省内2/3以上的中职学校参与其中;从参与行业来看,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初步形成了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资源共享、充满活力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

(六)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17年底,甘肃省遴选确定33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和专业积极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三、甘肃中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包括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广度上需要拓展校企合作专业,寻求更为广泛的合作企业。在深度上,需要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师生都需要适应自身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融入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展现学习与工作两种不同的状态。

(二)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管理制度上调动教职工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使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有投身企业实践的愿望,实现自身价值,更好地把自身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当今市场需要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

(三)校企缺乏长期深度合作的基础

1.合作关系不对等

对学校而言,与企业的合作要能够促进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办学目标;对企业而言,与院校的合作要能把人才、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受自身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限制,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办学资金限制,院校实训基地真正能较为完备地完成一个生产流程并不容易,因而院校经常要动用各种关系和机会向企业寻求资金、设备和场地方面的帮助。在培养人才输出人才方面,由于受目前劳动力结构和供求关系的影响,学校目前还处在“有女待嫁”“送人才”的地位,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奔走在校企之间,而不是企业来校求取人才。這样的合作导致合作关系的先天不对等性。

2.合作内容狭隘

在合作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由于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属于“订单培养”,所以专业培养计划实际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制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虽然积极地征求企业管理层面、技术人员的意见,但绝大多数企业家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的事,学校培养人才,企业择优选用,天经地义,因而实际上企业参与的层面和深度极为有限。即使是实践环节教学,也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在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过程中,企业究竟处于一个什么地位,企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还没有一个来自顶层设计的依据。

3.合作缺少制度保障

在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是最普遍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可直接借助企业现有的资源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平台,往往无须企业进行资金等方面额外的投入,因此,其成为企业经常选择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这种浅层次的合作并未融入企业的经营计划中,也就成为企业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企业会因为担心实习对经营的冲击,会因为实习学生本身素质表现等临时取消学生的实习项目,导致已建的实习基地稳定性不高,持续性不强。

4.缺少持久的利益链条

不管是设备出租,还是土地入股,或是订单培养,都是通过利益链条把校企连接在一起,这样针对特定时间、特定事件的特定合作,并不是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学校都适用。对入企办学、顶岗实习等模式,由于缺乏持久而深入的利益链条,企业合作意愿欠缺,合作的随意性强,使合作的目标和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大打折扣。一些合作企业的建立始于各方人脉的牵线搭桥,达成于一时一事的利益链接,最终,有不少的合作企业或因为合作内容比较狭隘,或因为合作基础比较薄弱而流于形式。

(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目前,在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大部分合作纽带仍然带有明显的自发性、民间性,缺乏足够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推出各种指导意见,推动院校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但在企业方面,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造成很多合作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的实质性支持。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信誉和暂时的利益联系,缺乏建立、维系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所以,应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力,建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分担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构建企业和学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2017年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R].甘肃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2018-02-09.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职教校企办学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