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教育三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2019-10-09谷家红
谷家红
[摘 要] 传统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存在着招生缺少协调性、文化课程不能有效衔接、课程设置重复性严重、技能训练大同小异等问题,而中职校企合作则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学生自主选择权利不足、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与学生之间招工与就业意向不统一、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1]中职教育三方贯通是以企业、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三方为主体,通过生源共招、课标共建、师资共享、学分互通、场地互联、成果互惠、就业直通、停工留职、多元融合等方式,共建三方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谋求三方共赢。
[关 键 词] 人才培养模式;三方贯通;物流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6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明确指出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有效发挥行业在建立健全行业人才规格标准和行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改革机制等方面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中高职衔接不顺畅,导致在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培养目标不明确、内容衔接不紧密、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因此创新中高职衔接教育发展新方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的深度发展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现结合我校实际,探索一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中高职衔接道路,即三方贯通新模式。
一、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衔接问题
在中高职衔接中,普遍存在招生缺少协调性,高职院校不参与中职段招生等问题。
1.文化课不能有效衔接,“3+2”的学生文化课程薄弱现象较为突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学生本身文化课基础薄弱;二是学校注重技能培养;三是专业课程占用了一半及以上的学习时间。
2.课程设置重复性严重。以物流专业为例,中高职均开设物流基础、货代基础等基础课程,难度上并无明显差异。
3.技能训练大同小异。以物流专业为例,中高职物流技能训练均围绕货代与仓储综合实训,所涉及的技能主要包括物流方案设计、国际物流单据制作、理货、打包、入库等,基础技能方面雷同较多。
(二)中职校企合作、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职校企深度合作主要存在订单式培养、联合性办学以及合作训练等主要形式。虽然形式各异,但均存在一定问题。
1.缺乏政策及财政支持。依靠校企双方对企业导师的微薄补贴,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技能能手的合作积极性。
2.学生自主选择权利不足。学生在入校初期在不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工作内容等情况下被订单班或者联合办学“绑架”,没有自主选择权。
3.企业与学生之间招工与就业意向不统一。以物流专业为例,仓储型物流企业对学生需求量大,工作技能要求较低,工作重复性大,愿意与学校达成订单合作意向,但学生对仓储型公司的就业环境及工资待遇满意度较低。国际物流企业对中职学生需求量相对较少,对五年制学生需求量较大,但其升入大学后可变性较大,企业技能培养时间长、投入高,但回报率低。
4.专业教师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以国际物流为例,海关、各港口、进出口政策不定期更改,专业教师知识结构体系需要不断更新、跟进。目前弥补这种差距的外动力和内驱力不足,从外动力上看,教师下企业不易接触到企业部分内部资源及信息,为自我保护,多数企业不愿意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教师教学、科研压力较大,时间上不符合下企业的要求。[2]
二、中职教育三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一)三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传统的五年一体化、中高职衔接及传统的校企单一定向合作均存在着上述问题,为了增强物流专业校企合作的吸引力,提高校企合作力度,实现与用人单位“零距离”对接,同时也使中高职衔接更紧密、文化课程更实用、技能训练更高效,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及物流企业势必要三方合作、无缝衔接,一起培育物流技能人才。该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变单双向合作为中职、高职、企业三方贯通,制定物流专业三方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学历—需求”一体化的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如下图1所示。
创新点为:1.以人为本;2.突出贯通;3.突出需求;4.多元融合;5.三赢共享。
(二)三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
三方贯通强调校企三方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发展,三方互信互惠,以培养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兼具高品质的学生(学徒)。
具体而言,三方贯通共分为三个阶段。
1.中职阶段
(1)第一年以“企业认知、高校熏陶”为主
企业认知:就企业文化、企业培养机制等融入日常教学,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公司骨干集中时间给学生进行定時指导。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的各个部门及港区等相关企业。
高校熏陶:高校教师进教室,担任中职阶段一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定期与中职教师进行研讨及合作科研等。
(2)第二年以“轮岗实训、高校体验”为主
轮岗实训:分批轮岗,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完成实习预选工作。
高校体验:中职学生进高校,融入高校学习一个月,共享高校的实训场地及师资。
(3)第三年以“顶岗实习、高校考核”为主
顶岗实习:实际参与国际物流企业的工作,由该物流公司的导师带领实习,学生在此期间获得相应的工分,在实习考核合格的情况下,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留在该企业工作。
高校考核:中职学生参加中高职五年一贯选拔考试。
2.高职阶段
(1)第一年以“企业参与、基础学习”为主
企业参与:企业全程参与学生(意向参与该企业工作)的学业及品行评价,按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并作为两年后学生录用的条件之一。设置短学期,返岗再培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
基础学习:侧重职业核心素养及核心能力的培养,高校定期进行测试,以巩固专业基础理论、回顾基本职业技能。
(2)第二年以“就业直通、工学交替”为主
就业直通:订单培养的学生(意向参与该企业工作)学生顶岗实习,并经过双向选择,企业与学生之间签订就业合同。
工学交替: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将学生的工分转换为学分,学生修完规定的工分与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3.企业阶段
(1)第一阶段:中职三年后即入职
学生在中职顶岗实习后加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对口高职院校为其保留学籍两年,两年内若该生自愿返回学校,通过高职学校入学考便可进入高校学习,突出终身教育,高校和企业贯通,使学生更具自主权。
(2)第二阶段:高职两年后入职
学生在高职阶段保留在中职实习期企业所获得的工分,其中业务员可在高职阶段半工半读,保留工职,接揽的业务仍能获得业务提成。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入职工作。
三方贯通式人才培养方案如下图2所示。
三、三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策略
(一)合作成立指导委员会
为保证三方通力合作,成立政校企四方联动的合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工作小组,负责协调、沟通与具体实施。该工作小组必须包含学籍管理人员若干名、教学管理人员若干名(须包含两校专业骨干、企业业务能手)、学生管理人员若干名、考核就业管理人员若干名,工作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行业标准,真正实现贯通。
(二)构建需求导向的教学实践体系
以需求为导向,三方探讨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首先,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及用人需求。其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团队,教学活动多层次、多视角。融入校外企业实训、大学拓展课堂、实地参观见习、企业顶岗培训等多样化教学。最后,定期对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研及研讨会,掌握学生的最新动向。这一方面能及时改进教学,另一方面也能挖掘新的合作机会。
(三)订单培养+定向培养
传统的订单班缺乏灵活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只适用于一家企业,就业范围狭小。定向模式的立足点在于以学校为主,学校根据专业教育的需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开展定向培养,更加注重从学生去向的角度来定性。[3]在三方贯通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更为宽泛,以培养具有“核心物流职业素养”“核心物流职业技能”为目标。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增加了企业和学生的选择权,使就业和升学能更好地融合。
(四)多元融合,协作共建
三方贯通注重多元融合,只有有效融合,才能促成合作的实现及发展。教师、教授、企业技术能手双师融合;实训室、企业、高校、创新创业基地融合;地方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融合。[4]
校企携手开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篇章,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就业的主导方、企业作为学生就业的需求方,应在学生职业生涯中发挥指向性作用,三方贯通推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走向更优。一方面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更好的规划。同时将企业贯通到学生的职业学习生涯,使行业企业获得契合度更高的人力资源供给,助推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毕业生与行业需求吻合,三方共赢。[5]
参考文献:
[1]姚娟娟.中高职衔接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8(36).
[2]刘红.中职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形式、面临困境及对策建议[J].社会管理,2016(6).
[3]梁心见.校企合作订单式模式与定向式模式的可行性对比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4]黃宝宽.校企文化融合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研究[J].林区教学,2017(12).
[5]巴佳慧,徐力,李海霞.基于现代学徒制的“3+3”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9(2).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