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①
2019-10-09谭汉元
谭汉元
[摘 要] 职业院校在我国基础教育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改革形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能够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方式。在深入分析职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学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32-02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学校一直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竞争形势不断加剧,因此对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开始积极探索全新的人才培養形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际执行的时候,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企业在此过程中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职业学校的教育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一)可以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效性
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机制。但是随着职业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1]。也就是说,单纯的职业和技能教育已经无法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讲,传统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有效解决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方式,提高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实效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恰恰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通过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在学习基本职业技能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己的现有认知体系,丰富自己的思想内容,并且将其逐渐内化成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最大的意义所在[2]。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二)打破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生学”是长久以来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虽然教师在其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尽管受到全新教学理念的影响,这一教学形式逐渐得到更新和优化,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转变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3]。因此这种教学形式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形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教育发展需要,并且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存在诸多的局限性,虽然学生能够较好地学习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各方面的能力均得不到有效锻炼。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教”与“学”之间矛盾的处理成为其中的关键内容,如果能将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将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的束缚,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作用的同时,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对促进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一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从教育管理的层面来讲,相关部门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这一教学形式也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得到更好的应用,也出台了相应的文件和实施意见[4]。但是从实施意见的内容来看,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际应用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学生在实际参与校企合作训练的时候,是否需要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标准是怎样的,同时参与实践期间,享有哪些权利,需要承担怎样的义务等,这些都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实施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但是相应的制度文件中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较低
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学校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因此积极拓宽培养途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都是职业学校应该做的工作。但是对企业来说,并没有帮助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责任。企业主要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的,而人才培养并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财富,即使有些时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需要依靠人才,但是可以通过招聘的途径[5]。而在与职业学校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时候,企业需要在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同时需要耗费企业的相应资源,并且这些学生以后并不会全部来企业工作。所以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影响下,多数企业不愿意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也不愿意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职业学校想要运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从而导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
三、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教学环境的营造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在营造教学环境方面多下功夫。因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对教育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深入挖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并且与传统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形式相结合,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基础,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导向性[6]。可以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为核心,同时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深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进而将知识内化成综合职业能力。
另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教育行为,而是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所以为了保证教育培养质量,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一套科學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充分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共同为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服务[7]。并且将这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长效发展机制,明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应用的实效性。
(二)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之下,教育实践中一直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但是进入职业学校的教育之后,由于学生没有了考试的束缚,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不再适用。但是老师似乎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观念开展人才培养实践,这与倡导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职业教育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8]。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时间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了明确的目标,这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想实现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预期目的,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竞争趋势,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践中,应该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明确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去除传统教学模式之中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部分,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实施产教融合,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职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同时强化学科教育实践,使学生通过企业生产实践,深刻理解专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践中,应该积极优化传统教育形式,及时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丰富教学手段和培养方式,为职业学校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杨晔.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议:建立“政府主导、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缺人才培训基地[J].现代商贸工业,2018(33):170-171.
[2]马华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丰县中专计算机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83.
[3]胡晓云.产教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福建工业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产教融合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316.
[4]向中坤.教育转型视角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8,16(14):165-167.
[5]沈文晓.“引企入校”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12):87-88.
[6]深化产教融合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8(16):33-34.
[7]赵新伟,刘丽坤,刘曼曼,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三赢”的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18(18):190-191.
[8]赵熹微.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践研究:以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物流实训基地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22.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