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汽车产业背景的新型学徒制的实践
2019-10-09熊小平
熊小平
[摘 要] 传统学徒制是高度情景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在真实的工作现场感知师傅的知识和技艺,逐步学会师傅的技能;新型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定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定期在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由教师和师傅共同指导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中应用广泛。
[关 键 词] 学徒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050-02
传统学徒制是高度情景性的一种学习方式,学徒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作,在真实的工作现场感知师傅的知识和技艺,逐步学会师傅的技能;新型学徒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协作、配合,共同推进的教学模式,学生定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定期在企业参与实际生产,由教师和师傅共同指导技能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中应用广泛。从本质上讲,新型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既有教师、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指导,都强调在“学中做、做中学”,但其形式与价值还是有很大不同,新现代学徒制是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培养为核心,校企共同承担培训任务,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人才。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在于行业、企业、学校参与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等问题。2016年,我校将数控技术应用等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开展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以企业的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将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构建了以职业活动和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着力提高师资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各专业培训装备逐步完善、科学管理,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奠定了基础。
一、构建现代学徒制培训体系
构建学徒制背景下的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订并实施《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创新人才培训模式
各重点专业均成立了由企业技术人员、专家、学院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联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方案,评价培训效果。通过与本地区行业企业的高管、技术人员以及企业一线员工、学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对各专业进行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分析,结合本行业和专业特点,制定了校企认可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训方案并创新了多种人才培训模式。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教学车间”工学结合为代表的培训模式。把课堂变成车间,让教学内容变成工作内容,把学生当成员工,按照车间生产的工作任务及工艺要求、生产流程组织教学。教学组织实施按“六步教学法”实现,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依据企业生产模式设置车间主任负责生产的全面工作(包括生产的管理、产品及员工的评价等);程序员负责程序的输入及产品的试加工;操作工负责产品的加工;质检员负责产品的检验。以有效解决知识与技能、课程与岗位、学生与员工的差距,从而在课程层面达到工学结合的要求。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形成了“校中厂”的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和开展模块式、培训包短期人才培训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培训,教学内容与企业高度融合,通过建立基于汽车装配、汽车修理工等岗位上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口组织实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入推进以“工学六融合”为特征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教师、学生与学校融入企业式文化氛围中;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工学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學校依照企业的生产情景建设“校中厂”,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紧扣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关键点,在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模块、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训内容,以确保各专业的技能要求标准、知识结构能够适应岗位最新技能要求。通过两年的建设实践,各重点专业共形成了2个现代学徒制培训方案, 2套一体化课程标准(大纲),建设了7门精品课程。
在推进过程中,我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设计课程体系,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彰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坚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具体做法为:(1)建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项目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2)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重组、整合课程内容,删除或减弱部分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的课时和内容,加重专业课程的分量;(3)专业技能教学发挥现有循序渐进的优势,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主、技能训练为辅的教学方式,探讨理论与实操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形成一体化教学体系;(4)进一步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为提高培训质量和突出学校特色,采取教师自主开发、校企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进行校本教材(讲义)的开发。各专业针对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结合校内实训基地的设施条件,两年总共开发校本教材(讲义)15本。
(四)强化师资团队建设
学院通过采取内培外引、专兼并重、多形式培养教师的措施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提高师资的培训教学能力和培训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队伍。在具体做法:(1)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组建了数控技术应用等两个重点建设专业的优质教学团队;(2)以提升技能教学能力为重点,通过下企业全脱产顶岗实践、短期培训和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等方式安排教师承担“产、学、研”工作重任;(3)以提升教师职业化能力水平为落脚点,促使专业课教师的技能等级向技师、高级技师水平提升;(4)以优胜劣汰为推动力,通过采取竞争上岗、资格筛选、考核定级的方式选拔院级名师、骨干教师、合格教师,淘汰部分不合格教师,并将其待遇与所定级别挂钩,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高移;(5)从行业企业中聘请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2016年,遴选出两个重点建设专业的技能大师3名,东风公司高技能人才库专家3人;共选派100多人次教师外出参加职业院校、国家、省级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所组织的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共选派27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短期培训或课题研究。通过引进、聘用等途径,聘请了包括技术能手、行业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50多名。
经过现代学徒制实践,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建设思路更为清晰,课程开发能力得到增强,一体化课程教学技巧更为娴熟。基础课教师对所任教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晰,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得更加密切。目前,一支专业结构较为合理、发展梯次较为齐全、“双师型”教师阵容较为强大,教学团队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五)完善能力评价体系
我院已逐步建立了政府支持、企业认可、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评价体系。我院近几年的考证一次通过率达90%以上,学员和企业的满意率均在85%以上。成立由政府、學校、企业三方共同组建的高技能评价机构。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要求、学院培训特点制定考评标准,审批考评内容及考评方式。
(1)完善考评内容,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职业能力考核、工作业绩评定、职业道德评价、理论笔试;(2)改进评价办法,改革评价方式,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引入企业、教师、考评员三方共同完成评价。对考核程序做出规范,只有过程考核通过的学员才能有资格参加结果考核。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结果可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获奖选手可以在原职业资格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一)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本着“校企共建,互惠双赢”的原则,积极与本区域内东风本田等21家及两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二)开展校企合作活动
(1)定期进行校企合作交流,对学生的教学内容、技能要求、教学评价等方面及时沟通,共同拟定招生计划,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承担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考核。(2)加强实训项目开发,进一步完善能力训练体系和实训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在两个重点建设专业中,按照“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要求,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能力训练要求,改造和优化校内实训室,使校内实训室达到39个;完善“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校内车间(企业)”三级配套,并向校外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员能力训练体系,校外实训基地达到21个。
(三)社会化和区域服务能力成效凸显
发挥实训基地的教育培训功能,开展企业员工岗位培训、对外师资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各类短期培训服务。2016年11月,两个重点建设专业开展了包括东风公司职工培训、国家师资培训、省技工院校师资培训等各类短期培训,为学院争取到专项培训资金1200多万元,培训学时达8618小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鄂教职成〔2016〕27号关于《湖北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探索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适合我国技工院校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不断摸索新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做法,就能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良优.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凝练践行探析[J].职业,2017(16).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
[3]王振洪.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