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清孝堂山郭巨墓画像石概述

2019-10-09花雨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汉画像石

花雨

摘要:汉代的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在济南长清区的孝堂山的郭巨墓是我国现在保存于地面最早的一座房屋建筑,室内保存了几尊丰富精美的汉代画像石,以流畅洒脱的线条,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了两千年前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状态,描绘出狩猎、宴饮、朝拜、神话故事等等场面,是集文学艺术、古代神话于一体的艺术结晶,浑厚质朴的本土精神,艺术风格的借鉴和包容代表了这一个审美时代的高度,为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长清孝堂山;汉画像石;郭巨埋儿

一、郭巨墓的历史记载

在济南长清区孝里镇的孝堂山上有一座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郭巨墓,据说古代孝子郭巨埋葬在此。石祠后面的大型土堆相传就是郭巨墓。相传是郭巨家境贫寒、食不果腹时,妻子生下一子,家中老母十分疼爱幼子,常常省下自己的饭食给孙子吃,郭巨深感不安,觉得这样不能好好供养母亲,故和妻子商议,想要埋掉儿子以好好供养自己的母亲,在挖坑的时候在坑里挖出一坛金子,他用这坛金字供养母亲,养育儿子,传为一段佳话。不过对于这则故事,历史上也是褒贬不一,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与《后记》中评论说自己看过这个故事之后,不敢做孝子,更怕自己的父亲做孝子,当时鲁迅家境也是每况愈下,十分害怕他的父亲学了郭巨当孝子,活埋的就是他自己了。辛辣的讽刺了这个故事宣扬的愚忠愚孝于对待儿童的残忍。

二、历史年代考证

画像石起于西汉,用图像的方式形象的表现了古代老百姓和帝王的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思想文明。由于经济政治和地方历史的发展不一样,画像石和画像砖出现的时期不同,繁荣时期也不同,在实地考察中,在石祠内找到了为“永建四年”的最早题记,也就证实了这座石祠在东舜帝的时候就存在了。其风格特点有嘉祥武氏祠的画像有相似之处,故推测其建成年代应当在东汉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

三、郭巨墓的考证现状

郭巨墓存在至今,祠主的身份却是民间和学术间争论至今的事。从石祠题刻以及后人的著述中可以看出对其饲主考证有不同的说法。

在祠堂周边的大量碑刻记载,和村里的人家以及看守祠堂的守门人都言之凿凿的认定郭巨就是葬在这里,这里就是郭巨墓。在孝堂山石祠周边的碑刻记载,都认定此地有郭巨墓,在石祠中也有北齐时期所刻的《陇东王感孝颂》,明确指出这就是“郭巨之墓”。

在实地考察时,看护郭巨墓石祠的老汉也给我们介绍到,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在孝堂山发现有小片封地的遗迹,断碑倒地,碑上刻有“喊孝子郭巨之墓”为明成化二十三年所立。因此,当地的老年人就只是根据这些残碑上的文字断定了这处遗址就是郭巨之墓。仅凭这些部分考古学家仍然对此处为郭巨墓留有疑惑。

在实地考察时,看护郭巨墓石祠的老汉也给我们介绍到,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在孝堂山发现有小片封地的遗迹,断碑倒地,碑上刻有“喊孝子郭巨之墓”为明成化二十三年所立。因此,当地的老年人就只是根据这些残碑上的文字断定了这处遗址就是郭巨之墓。仅凭这些部分考古学家仍然对此处为郭巨墓留有疑惑。

同时,经学者考证在石祠内北壁下层西段,有一段完整的车骑出行图,其中的主车,盖系四维,上乘两人,车的左上方榜题“两千石”,在汉代,对官员出行的规格和形制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这也为后人通过画像石上的文字题刻考证莫主人身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依据。

四、石祠画像石分类

汉代画像石的是以图像的方式来反映但是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画像石中有很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图像如宴乐、百戏、出行、狩猎等等生活琐事和盛大庆典,还有表现人们的精神供养,用神话故事来反映人們的宗教信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也是汉代画像石的价值所在,郭巨墓石祠中的画像石可以从四个不同的方面看出墓主生前的生活。

(一)日常生活

在石祠北壁横刻一大幅画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表现帝王出行的画面,四马牵引,盖系四维,车身华丽,车盖也精美的装饰,整体气势雄赳赳气昂昂,车里面端坐一人,这辆车的右上方写有“大王车”三个字。这帝王出行图表现的极为盛大,且兵马车辆井然有序,十分壮观。在北壁最下部第二列是另一比较完整的帝王出行图的画面,在车的左上方题有“二千石”三字,这三个字也表明了磁珠身份的尊贵。

(二)人物拜谒

东西殿阁所呈现的画面基本上是一致的,,画面正中悬挂依附弩箭,一位头戴冠帽之人正面而坐,后面有跟随服侍的随从,在他的面前,有一个人深深的伏在地上行叩拜之礼,在这人之后还有一个人跟随这微微鞠躬行李,中殿正中未悬挂弩,但是也有一头戴冠帽形象相同的人席地而坐,正在做受礼之状。这里表现的是墓祠主人接受礼敬的场面。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地方,祠主面前的跪拜者似乎应当是他的子孙后代,这也寓意这祠主的荣华富贵和子孙满堂。另还有一处表现孔子与老子相见拜谒的场景,在北壁的最下端,中间一人执手行礼,左上方有榜题“孔子”,与孔子相对,另一位老者,手持拐杖,为老子。

(三)庖厨炊火和百戏耍乐

东壁画像构图大致可分为三区下层一区画像可分为三组,一组是庖厨的场面,一组是百戏的场面,一组是巡猎的场面。庖厨一组图中有一横木架子,架子上挂着两条鱼、肉、鸡鸭之类,下面有两个炉灶,锅内正蒸煮食物,灶前有一人正在用木棍烧火,一人在劈柴,左上一人用绳子牵引一只大兽想要宰杀,其前又有一人持刀宰杀一牛,牛已经四脚朝天,死在地上,下方有一水井,二人正在打水,井旁有一大盆,似是盛水用的。 井旁有一人高举木棍想要打狗。

(四)狩猎场景

在石祠壁画中,还有表现狩猎的场景。在西壁最下面。南面是一头牛拉的敞篷车,牛车上面端坐两人,一个持戈正襟危坐,一个拉满弓弦正准备射箭,车后面捆绑着他们猎获的猎物,在他们车旁还有三只猎犬在地上飞奔,周围还有许多野兽仓皇逃跑,有一人用利戈刺中一威猛巨兽,巨兽已经四肢朝天。

五、结束语

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上升时期的代表行艺术,一种完整的艺术风格重视各种内在思想,时代文化因素的总和,画像石可以反应所处时期的实时格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处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主张,以及当时的墓葬习俗,当地的风俗习惯,这些也都是影响画像石风格的原因,构建墓室的祠堂、墓室结构的兴盛还是衰落消失,都已当时的思想政治和经济发展都这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汉汉武帝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经济基础,坚固的政治基础,民心团结,国强民富,天下无敌,立威诸侯,散沙的诸国开始走向统一,贵族之间开始喜好这种用画像石装饰墓室的习惯,这为画像石墓葬的兴起和繁荣创造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孝堂山郭巨墓所在的山东是是儒家思想盛行的孔孟之乡,是早期道教的发源地,儒家学说一直作为正统思想,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甚至于帝王治理国家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思想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下,有课这样的历史文化的基础,才有了郭巨墓画像石的出现,画像石中表现墓室主人的生活、歌舞、讲学,以及墓室主人殷实的财富,仆从的忠随,都有的历史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山东是孔孟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是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和早期道教的发源地。尤其是儒家文化,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延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人文地理坏境影响下,孝堂山石祠画像石的出现便有了历史文化的基础,因袭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墓主人身份的车马出行,展示主人的财富,奴仆的恭迎,表现生活庖厨、宴饮、乐舞百戏和讲学等活动,也就都有了其历史文化渊源[1]。

在孝堂山石祠画像石中,有多处描绘了战争的场面,这些战争的图像,从人物形象和服飾来看,有表现当时所发生的与少数民族战争的记录,也有列国之间扩张领土的征战,从表现目的上来说,有对墓主人战功赫赫的赞颂。

孝堂山与当地传承的“孝悌”文化和墓葬礼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中站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使当时的帝王和子民王继伟推行“以孝为仁之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孝亲行为在帝王和百姓之间十分推崇,重视孝道,“孝”对当时的思想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孝堂山的画像石中所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而且保存十分完整,除了石祠中的《陇东王感孝颂》的一角被日本人炸损,但是幸好没有损坏重要部分,雕刻的精美程度,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孝堂山石祠的画像石保存之精美完整,还保持的最原始的状态,没有修补的痕迹。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历史、文化、生活、军事、神话、衣饰、军事、风俗的详细资料。

参考文献:

[1]张从军.图说山东画像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汉画像石
古代艺术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淮北市汉画像石的分期及特色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汉画像石中“鱼莲”图像研究
解读汉画像石“线”语言的生命力
汉画像石的彩绘艺术探渊
汉画像考古资料中的“天”与“地”
论鲁西南汉画像石中神明形象的宇宙论意义
汉画像中汉代笞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