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基地创新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19-10-09张其久李建永王开宝王月
张其久 李建永 王开宝 王月
创新实践基地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介绍了北华大学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重点介绍了创新基地实施的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体系。实践证明,创新基地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基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 年)》[1],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也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要求创造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应融入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北华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自1999年合校以来,传承原四校办学积淀,兼蓄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特色。
一、搭建创新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具有理论性,同时具有实践性。如果缺乏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就只能停留在认识上,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北华大学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为目标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按照“ 在时间上要留有余地,空间上要有足够场所,机制上要有充分自由度,条件上要有足够保障” 的原则,建立将科研项目、工程开发项目引入创新基地的良性发展机制,在管理上营造“公司化”真实氛围,以长期培养与短期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实施创新创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低结合,内外结合,师生结合”三结合的基地特有教学运行格局。既通过高层次、高水平教师与年轻教师的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企事业单位工程师、企业家等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创新指导教师队伍;将学生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相结合,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的结合,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相结合,指导教师与学生针对研究项目协同攻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形成“ 教师—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 融为一体的团队协作型工作学习模式;通过“一带三”和“师徒制”使基地内学生与基地外学生相结合,拓宽创新教育的辐射面,带动全校学生参与创新。
学校从2002年开始,抓住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机遇,以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凝练形成的本科生科研助理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竞赛团队等十余类人才特色培养团队,依据学科及专业特点建立了23个校级创新创业平台,机电集成技术、自动化技术科技创新基地被吉林省教育厅遴选为示范性创新基地,成功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3个国家级实践基地,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平台。经过15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核心,项目实施为内容,任务驱动和项目驱动为途径,“过程培养人”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体系
采用何种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何种途径让学生有效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真正实现校内学习与未来从事工作相衔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构建基地创新实践体系的关键。
创新基地创建之初,秉承行动导向法构建了以任务驱动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多维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在实施任務驱动时,教师将科研项目及工程项目进行分解,以任务为中心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制定目标具体、内容实用的课题任务,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任务驱动围绕明确的任务目标能够快速地将进入创新基地的学生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快速取得有显示度的竞赛成绩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创新基地规模化发展、管理体系和配套机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化与发展,单一的任务驱动模式也暴露出一定的弊端[3],主要表现为:①任务驱动多数以教师为主导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学生处于相对被动承受地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②任务驱动的目标过于具体与详细,可以满足刚刚进入创新基地初级科研助理的工程意识培养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但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多过细重复式的任务反而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羁绊,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和驱动力;③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构造能力,无法对项目各模块或知识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及产品的经济性进行掌握,无法真正实现与未来从事工作相衔接;④学生互动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无法得以有效地得到锻炼和提升;⑤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受到抑制。
为此,创新基地引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学校“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学生及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反向设计创新实践体系。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侧重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为实训课题,以完成项目或取得成果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工程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对团队、责任、工作任务的理解,并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时,借助创新教育前期积累的成果和影响力,通过采用与周边企业合作、校友反馈、组织学生到周边企业和社会征集课题等方式建立一个项目数量充足、涉及面广、内容综合、难度适中的项目集群,基地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筛选和甄别,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学生依据特长自由组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项目研究。把企业的设备改造、产品研发、产品生产环节的技术问题等转化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等实践内容,将形成的成果返还给企业,并将企业的评价引入到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体系中,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企业为学校提供优质实习资源的积极性,有利于广大教师获得更多的工程研发项目;在建立项目群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发挥校友的作用,校友更熟悉和了解基地的需求,对基地持有特殊感情,通过微信、QQ群等方式及时地将了解的行业、产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需求反馈给创新基地,能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精准规划科研课题,很多校友将创新基地作为其创业预研课题的依托平台。引导学生到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征集科研课题,为企业规划项目实施方案、提出项目建议、完成项目策划、开展案例研究等技术支持,学生到社会上征集课题,不仅获取了真实背景的工程课题,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推销自己的能力。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对外征集课题,既可免费获得的企业工程师的创新指导也可有效破解项目后续研发经费投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