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物流”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10-09何嵬
何嵬
文章基于金融物流人才培养的滞后,客观上需要对“金融+物流”的学科建设及相关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适应当前该领域的人才需要。
金融物流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種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金融物流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客户及其上下游、金融机构。
一、金融物流发展的背景分析
金融物流的雏形是物流公司的物资融资业务。中小企业由于信用程度比较低,按照商业银行信贷要求,获得融资的机会很小。另外,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上市的公司也只有几千家,按照沪深证交所的上市要求中小企业上市更是机会甚少。“金融+物流”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此外,金融业与物流业的合作,能够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同时减少产成品占用的资金,基于以上优势产生了金融物流。
顺丰速运在2014年就已经开始进行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尝试。2017年至2018年,国家发改委鼓励物流业降本增效,拓展其融资渠道。并设立金融支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物流金融成为亮点。2017年,“三通一达”四大快递巨头联手设立的中邦保险。2018年2月,蚂蚁金服拟申请消费金融牌照。由于物流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拥有开展金融业务的先天优势,金融将成为物流行业下一个风口。物流金融供给主体出现多样化趋势,除了传统商业银行外,行业龙头、B2B平台、供应链公司、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物流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纷纷进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各种主体的所占比例如下图:
目前,各家物流公司发展金融业务主要的制约因素有两个:第一,消费金融牌照的发放数量少;第二,金融物流人才紧缺。
二、金融物流复合人才的现状分析
从近期的实际情况看,各大金融科技企业和物流企业都十分重视人才及技术。例如:政府决定建设雄安新区之后,阿里巴巴迅速在雄安建立蚂蚁金服(雄安)数字有限公司。这使得阿里巴巴加快与雄安新区在科技金融、智慧物流等方面合作。京东金融紧随其后,也入驻雄安新区,并先后建立两家子公司——河北雄安海益同展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雄安京东金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主营业务就是金融云服务。由此可见,未来金融物流人才市场的需要量将会更大。
虽然“金融+物流”的模式已经发展了十余年,可实际高速发展也仅仅开始于2014年,金融物流人才稀缺问题仍然存在。在金融物流复合人才的培养上,仍然存在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资金投入有限
中国每天一亿包裹的时代即将到来,与物流业的人才储备相比,金融物流复合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物流公司首先要意识到金融物流方面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够在金融领域进行大规模投入。不过,大多数物流企业受经济条件的制约,都无法拿出大量资金去培养金融物流人才。根据百度招聘信息显示,金融物流岗位的要求通常是学历在本科以下,专业要求物流或者金融,甚至专业不限。
(二)业务本身比较复杂
“金融+物流”的知识框架体系实际上是非常庞大的,不是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就能完成的。从融资的角度来看,高端金融物流人才必须是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如银行、证券、基金等。从业务角度来看,做金融物流的人需要掌握物流和贸易等领域的知识。从风控的角度来看,从业人员还需要掌握相关行业法律和规则。由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就导致了金融物流人才荒问题的出现。根据百度招聘信息显示,金融物流高端人才比较稀缺,中低端的物流相关岗位竞争还很激烈。
(三)高校培养能力不足
金融物流是以金融理论和物流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实践学科,属于一个细分的创新型业务领域。对从业人员的产业和金融的认知(注意不是知识)层次要求非常高。如果缺乏大学期间的金融物流知识的基础学习,没有认知建模能力,那么在后期的实际工作中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经验积累。从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高校极少设置金融物流专业,高校教育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金融物流人才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企业。
三、金融物流复合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意义
金融物流人才应具备现代商业素质和创新创业精神,了解金融学和物流学的学科发展前沿,熟练分析金融行情,供应链协同规划等相关技能。在此基础上,熟悉现代商业流通知识、进出口贸易业务,掌握现代流通所要求的商品运输、配送、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由于金融物流学科本身的前沿性与创新性,它的教学环节很难与实践保持良好的对接,导致在认知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从新的高度将金融物流理解为未来金融业服务与创新的基础,也就是说需要高度认识金融物流教学在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战略意义。
四、金融物流复合人才培养的对策分析
(一)设计科学的金融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高校进行金融物流复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市场为需求导向,对金融物流教学进行具体而清晰的界定,从而明确人才培养的内涵与目标。在培养过程中,结合高校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构建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以职业实践、岗位需求为主线,从金融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以金融物流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练习,掌握金融物流业务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可以胜任银行信贷、供应链融资方案设计、金融物流业务开发和监管、物流费用结算、工商企业融资业务等工作。
(二)组建跨学科的教师团队
“金融+物流”这类交叉课程,属于创新型课程设置,因此对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思维上进行转变;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进行跨专业的知识学习。尤其在财经类高校,可以利用本校学科优势建立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金融专业教师利用本校物流学科资源,教师之间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进行学术交流。组建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群的师资队伍。
(三)夯实实践环节教学
高校可以建设金融物流模拟实验室和金融物流仿真实验室。利用虚拟的教学环境,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实验室建设可以促进金融学基础、供应链金融实务、仓储与配送实务、财务会计、财务分析、物流金融实务、物流费用结算、物流金融市场开发、运输实务、第三方物流项目管理实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
(四)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应重视与物流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的广泛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达到共育人才、共同培养的教育目标。学生可以利用寒假、暑假或教学实践周的时间去实训基地参与工作。在金融企业和物流企业直观的学习,不仅增加了学生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同时也又解决一些金融物流企业的课题,让学生也参与课题的研究,调动其积极性,达到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的目的。
(五)编写配套教材
使用的授课教材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主要面对“金融+物流”的教学需要。同时实验教材配套齐全,辅助教学需要。改变传统金融或者物流教材重复、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状,使教材充分融入社会需求的新变化。
(六)实现双学位制度
高校应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在达到相关专业学分后,可以授予第二学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每学期的金融或者物流专业知识的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这样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方向。(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
课题来源:中国物流学会课题《“金融+物流”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9CSLKT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