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研究

2019-10-09黄怡平田芳

今日财富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织锦土家文化遗产

黄怡平 田芳

通过湘西土家织锦技艺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分析土家织锦文化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提出了几点建议。

土家织锦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朵灿烂的奇葩,由于农村城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地改变,这门技艺的传承逐渐出现了式微的局面。为了保护这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土家织锦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挖掘,对如何传承这门民间艺术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土家织锦概述

土家织锦,俗称“打花”,土家人称为“西兰卡普”,做工精细,色彩鲜艳,是土家人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土家织锦主要用在乔迁新居、置办服饰、祭祀礼仪等诸项民俗活动中。土家织锦使用丝线、棉线和毛绒线为原料,采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为制作方法,过程繁多复杂。土家女孩从十岁左右就要开始学习织锦,出嫁时会亲手制作嫁妆,因此制作织锦的能力成了土家女子在家庭作用中的重要体现,也正因如此,土家织锦才得以代代相传。

土家织锦纹饰称为“花”,传统的土家织锦一般由档头和锦面两部分组成,档头又名边花,锦面又名正花。档头的结构比较简单,一般由上下对称的两至三条横向重叠的花边组成;锦面则有各种不同的几何纹饰图案的组合,图案相对丰富,题材广泛,大体有动植物纹样、日常生活用品纹样、生活场景、几何纹样等四类。如:阳雀花、藤藤花、椅子花、花花轿子、四凤抬印、四十八钩等等。经过长期发展沉淀,土家族人民创造出了大约200多个纹饰,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及发展历程

探讨土家织锦的文化传承,首先必须追根溯源从土家族的起源说起。土家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丰富独特,我国湘、鄂、渝、黔接壤的武陵山地区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其先民就居住在这里,学术界认为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清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二记载:“土民祭故土司神,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神位,陈牲醒,至期即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土花被,锦帕裹首,击鼓鸣钮,舞跳歌唱。”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每逢重大节日,土家儿女仍身披土花铺盖,跳大摆手舞。《后汉书》称摆手舞起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古代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可见土家织锦的雏形最初可追溯到殷商时代。

根据“土锦”织造的史料记载,土家织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起源期:土家织锦历史悠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期,早在可以上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时期。《后汉书西南蛮夷传》称“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家织锦的前身。秦汉时期的土家织锦称为“寅布”,到了两晋唐时期,土家织锦改名为“兰干细布”。宋朝时期因为仍然允许用土锦代替赋税的制度,所以土人以“溪布”进贡宋廷。史书记载“溪布”“文彩斑烂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因此又名为炯布。从土家织锦作为“贡品”的地位来看,发展期的土家织锦应该已经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准。

成熟期:在明清人的著作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土家织锦鼎盛时期的面貌。《大明一统志》有:“土民喜五色斑布”。清代《竹枝词》中这样写道:“土家妇女善持家,月上东山夜积麻;莫笑姑娘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这些都是赞美“西普兰卡”的诗句。从土家织锦今天的现状来看,从光绪年间到现在,土锦的选材、制作方法和图案选择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因此,可以肯定,明清时期土家织锦编织工艺已经成熟定型。

衰落更新期:1949年后尤其是文革以后,跟所有的传统文化一样,土家织锦的传承逐渐式微,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發展,土家织锦出现了新的繁荣,许多从事织锦的艺人在国家政策及市场的带动下,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作出有益的尝试。生产了许多具有土家织锦特色的现代生活用品一些织锦企业相继成立,改变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法,使用现代生产工艺,大批量生产这种具有土家织锦特色的现代生活用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尤其是200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土家织锦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三、土家织锦传承式微原因的分析

土家织锦的传承逐渐式微的现象固然令人痛惜,然而从文化变迁动因立论中的“工艺发展因素说”来看,这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从土家织锦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原因有三个主要方面。

(一)传承载体的丧失

土家织锦的传承载体主要体现在服饰、结婚生育、节日歌舞、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土家织锦的传统载体逐渐消亡,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发生了根本改变,服饰日渐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不出土家人的服饰与城市中有何区别,只有在特殊的土家节日,才有人穿上嵌有土家织锦的传统服饰;土家传统女儿们出嫁时必会携带亲手织勾的土家织锦作为嫁妆,随着婚嫁传统的改变和通婚地域的扩大,传统嫁妆中“土家织锦”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土家织锦的另一传承载体就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节日歌舞,比如过“赶年”,土家人会把各种祭品摆在一张铺有“土花铺盖”的大桌子上,以此来祭祀先人和纪念民族英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有关的祭祀仪式、节日歌舞的举行基本消失,土家织锦的这一载体也紧随消失。

(二)文化空间的转移

土家族传统建筑属于南方民族的干栏文化圈,建筑形式有“单吊式”、“双吊式”、“四水合式”和“二屋吊式”,吊脚楼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单吊式”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为土家姑娘在进行成年礼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是产生织锦文化的重要空间。人们以村寨为单位聚居在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平静和谐,这正是产生织锦文化的重要空间。而今,吊脚楼逐渐消失,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使得土家织锦的文化空间已不复存在。因此这种文化空间的转移不可避免会对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

(三)外部环境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性的一种体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土家织锦文化式微同样与这两方面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武陵山地区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在物质匮乏、交通闭塞的条件下,土家人保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土家织锦是生活必须品,织锦技艺也必然成为基本生产方式。然而在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后,土家人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土家织锦有了许多替代品,不再是生活的必须。

四、土家织锦文化的传承

对一个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来源,是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生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灵魂的负载,它决定着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缺乏文化传承的民族,最终会在历史的进化中迷失方向。我们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就是因为我们不可磨灭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现代化的影响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土家织锦这门古老的文化品种不可避免的面临失传的威胁,土家织锦已基本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保护与传承的迫切性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行政立法,保护技艺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同时,在立法上还应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义务问题。传承人应当享有讲学自由、传艺自由和依法获得报酬的权利,同时还应当履行教育传承的义务。通过非物质文化现有的保护状况来看,还存在着部分传承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仍然在为生活奔波,这种情形十分不利于传承人传统技艺的传授。因此,只有通过制定保护传承人的条例,才能解除传承人的后顾之忧,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可喜的是,2004年国家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湘西自治州被文化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单位,被湖南省文化厅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地区。2005年,湘西自治州开始启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2006年,湖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是中国首个地级州市实施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7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湘西州人民政府出台了我国州市级第一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并对传承人首次发放了传习补助津贴。诸多的措施,为土家织锦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大力宣传,高度重视媒体推广

现代媒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宣传土家织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在数字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多媒体等多种公共交流平台,传递资讯,唤醒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使他们产生深刻的文化认同感。

(三)全面普查,建立土家织锦资料館

对土家织锦文化资源的管理保护一方面要通过传统方法进行全面普查,另一方面还需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应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土家织锦博物馆,将各个时期的土家织锦实物在资料馆展出,大力宣传湘西土家织锦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艺术魅力,适度开发利用土家织锦文化,探索一条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结合的路子。

(四)发展民族工业

土家织锦的特点、价值、用途在很多方面仍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和生活需要,从这个角度看,土家织锦仍然有其存续下去的理由,只是它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土家织锦由于技术严谨,工序繁多复杂,且手工成本高,这些特点导致其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如果将土家织锦的生产进行产业化将会为使其得到蓬勃发展。

(五)重视教育传承

把土家织锦技艺的传承纳入地方各级教育体系之内,是使这门技艺发扬光大、长久延续的最有效途径。湘西范围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及科研体系之中,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引入乡土教材内容,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结语

土家织锦这门历经几千年岁月的古老民间技艺,在现代化、全球化、城镇化的各种浪潮的冲击中将何去何从,纵观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保护的成功案例,挖掘、保护、传承、推广是基本的途径。只有实现合理利用,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才能让它长久地传承下去。(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师范学院,2.湘西自治州幼儿园)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号:XJKO13CMZ001

猜你喜欢

织锦土家文化遗产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Task 3
传承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Tough Nut to Crack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