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新思路

2019-10-09谢晓燕姜爽张军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1期
关键词:合理用药新思路质量管理

谢晓燕 姜爽 张军

[摘要] 目的 从组分控制方面对中医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促进中医用药的合理性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方法 通过对中药中各组成成分的分析,控制中药中有效组分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和比例,充分了解药物组成和治疗效果后再用药。结果 通过对中药组分构成的质量控制,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副作用更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通过组分构成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 中医用药;组分构成;中药质量;新思路;质量管理;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7(c)-0029-02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学,在我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为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身体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3]。但是,中医用药的过程中,对于中药组成成分的控制仍旧不十分完善。研究显示,中药中的组成成分相当复杂,往往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共存,目前我国对于中药成分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药物指标成分或毒性成分,对于治疗要求来说人具有不合理性。根据研究发现,中药的组成,其各种组成成分之间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并且各种组成成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当对所用药物的各种组成成分包括有害成分及有效组分进行严格控制,如不对药物的组分进行严格的控制,极易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4-5]。因此,在临床上对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时,应当充分了解药物的成分及治疗效果之后再对患者用药。

1  中药质量控制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进步,提高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对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发现,我国中药质量控制主要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

1.1  类化学中药质量控制

在类化学中药质量控制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色谱鉴定、理化分析等不同的方式分析、了解不同中药的组成成分,这一类的检测方式与西药的质量控制方式极为的相似。但是,有的学者指出,在对西药进行质量控制时,与中药的质量控制还有所不同,西药的组成成分相比中药来说较为简单,中药的组成成分更为复杂,在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时更为复杂,更加无法准确分析其组成成分。

1.2  药物分类药物质量控制

中药和西药都具有治疗作用,但是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中药在区别上属于生物药,西药在类别上属于化学药物,两者存在本质区别,化学药物生效过程较快,生物药易受各种成分的相互影响。但经过研究发现,该分析方法仍旧无法了解药物的组成成分。

1.3  利用中药指纹图谱进行质量控制

中药指纹图谱是指用适当的方法对中药材或者中药制剂进行适当的处理,通过先进的分析手段,得到的能够表示中药化学特征的图谱,称为中药指纹图谱。这种方式能够反映出药物中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排序规律,对于了解药物发挥作用的位置和途径有很大帮助。但是,这种方法在严格意义上来讲仍旧具有很强的限制性,不能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成分。

1.4  利用代谢组学对药物进行质量控制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对生物的排放物进行分析,通过这一方法对中药的药物成分进行分析。代谢组学是一种高效的技术,通过代谢组学可以对中药的药物组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可以实现对中药剂量以及组分的控制。

1.5  一测多评体系的质量控制

一测多评的方法实质上是根据各药物组成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对药物中的一种组成成分进行检测,从而了解药物中各组成成分。当确定药物中的一种物质组分之后,其余的药物组分即可通过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推求获得,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检测方法。

2  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演变

2.1  发展背景

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在运用中医学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限制中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药内部的物质组成成分和物质结构,形成完善的量比结构质量控制体系。这样既可以了解药物的指标成分,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药物剂量和比例的控制。不同的药物生长的地域不同,保存的条件不同,势必会导致药物的组成成分不同,如果不能对药物的质量进行很好的控制,就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药的组分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2.2  理论基础

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中药配伍有利于提高临床上中药的治疗效果,当出现配伍不当时,也会导致降低临床的治疗效果,甚至会造成危险。在治疗的过程中,中药的联合使用容易导致药物成分的叠加,对药方中各药物的成分和药效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组分构成理论对中药进行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分析药物中的各组分,了解药物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各种药物之间的剂量和比例关系,使得药物的治疗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如果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出现配药剂量不合适或者药物与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则会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严重的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

3  理论基础研究

中医学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药物的种类也非常多,但是,由于中药中的成分非常复杂,中药治疗疾病时发挥作用的机理及位置还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研究组分构成理论将成为必然趋势。通过研究表明,药物的质量和治疗效果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通过对药物组分构成的分析,能够充分搭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提高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但是,在控制药量的过程中,还必须了解药物的各种成分以及各种组分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搭配所使用药物的剂量和种类,避免药物与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促进药效的更好发挥,以便能达到最好的用药条件,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同时减少毒副作用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4  讨论

目前,对于治疗疾病,中医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中药的种类多,含有的物质成分更是成千上万,在其中含有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是多种多样,有的物质之间存在协同作用,使得药物的药性增强,治疗效果增强。若两种或几种物质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则会削弱药物的药效,更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产生毒性,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对中药的组分的构成的分析,有助于帮助医师和患者清楚地了解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各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加强所需的药物治疗效果,帮助患者规避药物的副作用,使得患者更好更快的恢复。中医学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必然将会成为一种更加受欢迎的治疗方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多种多样,各种药物之间存在的关系也不确定,在治疗用药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在利用中医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药物中的各种成分的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明确了药物中的各种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药物进行趋利避害。在中药质量控制时,应当明确所使用的药物的各组分含量,量化各组分之间以及组分内部的各成分之间的相互配比结构关系,设定中药各组分之间的含量的最优比例,以及测定达到药效的计量范围,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思想,更加有利于患者恢复[6-8]。而且,不同的药物,根据其生长条件和储存条件的不同,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时,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治疗之前,应当明确药物的疗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分析可知,当对中药各组分的含量进行分析之后,可以有效地获知药物中的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对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用药种类进行确定,使患者更好地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楠,封亮,贾晓斌.组分结构理论指导下创新中药制剂的拓展与外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144.

[2]  柯仲成,侯雪峰,邱辉辉.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现代中药制剂发展思路探讨[J].中药材,2017,405(11):253.

[3]  严红梅,陈小云,张振海.基于中药组分和“组分结构”理论的中药研究模式的探讨[J].中草药,2016,46(8):1103-1110.

[4]  贾晓斌,郑智音,黄洋.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鲜药物质基础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16(18):98.

[5]  戴莹,姜艳艳,刘洋.基于类药有效组分特征图谱的中药复方质量表征模式研究[J].北京中医藥大学学报,2016,34(5):78.

[6]  封亮,张明华,顾俊菲.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6,38(21):3603-3607.

[7]  汪春飞,顾俊菲,封亮.多学科交叉促进创新组分结构中药制剂发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7,40(13):2496.

[8]  张明华,顾俊菲.中药“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策略和实践[J].中国中药杂志,2016,38(21):3608-3612.

猜你喜欢

合理用药新思路质量管理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整合催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