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关文化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中的渗透
2019-10-09朱丽玲
摘 要:将地域文化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处于广州西关地区,深受西关文化滋润涵养,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西关文化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创新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合作发展能力、实践行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提供鲜活的力量。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核心素养;西关文化;教学方法;地域文化
作者简介:朱丽玲,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德育。(广东 广州 5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以西关文化培育学生品德素养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17B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0-0003-03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为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塑造学生品德素养的积极作用,广州市荔湾区宝源小学(以下简称“宝源小学”)深入挖掘所在地域的西关文化内涵,探寻西关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融合策略。
一、西关文化是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中宝贵的教育资源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不同的地域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西关是广州的旧城,明清之际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一口通商”政策迅速成为广州的贸易中心,经济逐渐繁荣,人口逐渐稠密,进而带动了文化要素的丰富和发展,最终成为最地道、最具风情的广州特色的地域。通过挖掘西关文化中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和粤曲文化元素,并渗透到品德素养教育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都市建筑文化特色。西关经济的富庶带动了衣食住行方面的发展,建筑文化尤为突出。“西关大屋”代表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沙面欧式建筑和民国时期兴起的骑楼建筑体现了对外经济贸易发展中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2. 多彩多姿的饮食文化。“食在广州,味在西关”,西关的饮食文化由来已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商贸发达的西关就拥有诸多饮食业的老字号,如发展至今依旧响当当的莲香楼、陶陶居等,顺记的椰子雪糕、南信的双皮奶等西关小吃都是远近闻名。
3. 风格独特的粤剧文化。“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赏西关美景、听“广东大戏”,是正宗的“老广”风情。粤剧也称之为“广东大戏”,西关则拥有“粤剧之乡”的美誉。西关黄沙的八和会馆被称为“粤剧祖屋”,成立于光绪十五年,是最早的粤剧艺人的行会。八和会馆在鼎盛期,曾拥有上百个戏班、上万名艺人。
从身边的建筑到饮食,再到耳熟能详的粤曲,这是学生生活的环境与熟悉的事物,从这些文化元素中提取品德素养教育素材,更能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西关文化,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
二、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中融入西关文化的必要性
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过程中,学校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点,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现实素材和社会问题开展课程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深度发掘西关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品德素养培育。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紧密结合课外教学资源,将西关文化元素整合到课程设计中,利用西关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能力。品德教育是知、情、意、行相结合的实践性过程,品德课程更需要知行统一,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既符合道德培育实践性的要求,也顺应了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走进美丽的家乡”第一个主题中的“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的教学中,教材以一位农村孩子的角度,引领大家登高望远,观察家乡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抓住家乡的特点,真正了解家乡的实际发展情况,通过画画等有效方式描绘自己的家乡。对于城里的孩子,课文描绘的画面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较大差距,所以理解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主题聚焦于学生共同生活的西关上,引导学生按照西关的四大元素“密码”开展对应的体验活动,通过唱粤曲、品香茶、逛花市、尝美食等,感受西关悠久的历史文化,引发情感共鸣。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领略熙熙攘攘的上下九步行街的变化历史,感受西关的发展与繁荣;或带领学生从西关点心的变化,感受西关人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教师要深入整合和挖掘西关地域文化资源,让西关文化资源成为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让教材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学生对于西关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作为西关人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三、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中渗透西关文化的策略
品德素养培育倡导将传统课堂的知识性传授转变为能力素养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和创新学习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合作发展能力、实践行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学生从知识认知、协同发展、解决问题到科学思维多个层面素养的全面发展。将西关文化高效、生动地融入品德素养培育,借助西关丰富的文化资源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素养。
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并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在小学品德素养培育过程中,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研究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在“变化中的社区”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西关地区的发展历史”自学任务,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自主、有趣的方式深刻了解西关发展历史,对课程主题有了自己独到的体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引发了学生的文化共鸣。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引导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恰当的故事或情境进行引导。如在“买卖中的道德”一课的教学中,利用西关商贸文化给学生讲述西关平地黄等商家的商业道德故事,使学生自觉思考問题、解决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协同水平。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系统化的学习策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迅速地掌握知识、有效提高认知水平和协同发展水平。合作学习主要有问题式合作学习、讨论式合作学习、表演式合作学习、学科式合作学习等方式,笔者在品德素养课堂中建立了有序的合作学习程序,减少了合作学习中容易产生的混乱、无序现象,将西关文化中协作互助的商贸精神、风格独特的建筑文化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从学生发展层面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例如,在“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这一单元的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社区和学校的情感。笔者在课堂中设置了“一起画地图”的学科式合作学习活动:在绘制地图前,首先要为学校所处的环境做语文学科文字性全面介绍;绘制地图时,综合地理、美术、数学比例尺计算等知识;绘制地图后,还可融入音乐等表演环节。学校周围建筑多而复杂,学生个人难以完成任务,因此,笔者在班级内进行分组,给小组布置调查任务。学生分组后确定调查路线、任务分工、活动计划和注意事项。调查过程中充分利用西关文化优势,通过富有西关趣味的街区名称、标志性建筑、西关美食店铺等作为依据,减少了地图标记难度。调查完成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参考西关大屋特色设计地图的风格和色调,通力合作完成富有西关色彩的个性化地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既对西关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协同发展能力。
3. 实践学习,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动态性、互动性,因此,学习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的过程,强调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进行学习,由此延伸出的实践学习成为素养课堂的基本要素。实践能力是学生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品德素养课堂的要求,也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发挥西关文化优势,组织多样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学习根植于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将知识和现实进行融合,具有更深刻的实践性。西关繁华的商业区为学生的情境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情境条件,如在“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西关商业街区优势,组织学生到上下九步行街进行实践:西关地区历经时代发展,“十三行”虽已成为历史,但繁荣的上下九商业街仍然富有西关商贸文化余韵,通过家校合作、校外实践、家庭作业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自己购买商品、体验售货员、观察商业街、寻访老字号等,切身体会西关商业的发展,学习西关商贸文化诚信、公正、互利的高尚精神。笔者还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化身各个时间阶段的西关商人,进行商业往来交易,体验感悟西关商业的发展历史。学生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感受了西关商业的时代变迁,自身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发展。
4. 创新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具有能动性、变通性、独特性和敏感性,创新思维即突破常规思维,以新颖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创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素养课堂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参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打造深度学习课堂。宝源小学在品德课堂中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结合西关文化内涵,科学安排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创新要求学生敢想敢说,因此,笔者在课堂中通常利用西关发展历史引导、鼓励学生思考,例如,在“我们遵守规则”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结合西关商业发展历史提出问题,如“商业规则在西关商业发展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商业道德、商业规则在西关商业发展中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思考是一个主观性的学习行为,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通过点对点提问、多元化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表示肯定和鼓励,并给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和思考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小学品德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融入西关文化资源,通过西关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有底气、有自信、有品德的适应未来发展的人,为国家发展提供最鲜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燕.广州西关地区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特色[J].文史博览(理论),2013,(10).
[2] 罗倩雯.悠悠文化启心智 脉脉风情润童真——西关文化有效融入品德课程初探[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3).
[3] 张红菊.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6,(14).
[4] 赵会艳.浅谈地域文化资源在《品德与社会》中的实践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责任编辑 曾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