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句的构式及其认知解读分析
2019-10-09仝雪利
摘要:通过对各种类型“被”字句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区别性特征,发现其区别性特征是由“被”字句中不同VP构式的语义内涵决定的,是“被”字句构式与VP构式互动的结果。研究还发现,这种区别性特征之间具有某种认知理据性。本文将从空间位移入手,厘清不同类型“被”字句之间的认知脉络,尝试为“被”字句提供统一的认知。
关键词:义素分析 “被”字句 构式 认知理据
一、汉语“被”字句的产生条件及成因
(一)汉语“被”字句的产生条件
在古汉语之中,“被”字句尚未出现,古代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是用“于”字句来进行表达。在西汉及更早的历史中,“于”字句是生活以及写作中使用较多的被动语句表达形式。古代汉语有着介宾结构前移的特征,因此在历史发展中,被动句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被”字成为被动句中的标志。
(二)汉语被字句的成因
在古汉语中存在多个词语表达同一含义的现象,在以往的汉语表达中,可以表达被动含义的字词包括于、见、叫、教、让等。随着汉语的发展,词语的多功能性影响了上述词语在被动句中的使用,其表达色彩上的局限以及使用中的混乱使得其在被动句中的使用不断减少。“被”字在传统汉语中有着覆盖、遭受以及被动等多种含义,随着汉语的发展以及其成为被动句的标志性词语,其含义开始趋向一致化。在当前的汉语中,“被”字句的表达方式不再受到表达色彩的影响,而是成为被动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单字。
二、“被”字句的构式
在当前的汉语结构研究中,研究者将“被”字句的结构规定为“N1+被+N2+VP”,在这一句式结构中,N1和N2表示语句中的主语以及宾语,宾语在这一句式中为被宾。作为特征,“被”字是当前“被”字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V代表句式中使用的“被”后动词,P则表示动词之后的其他成分。从“面包被狗吃了”“手机被水浸坏了”“衣服被晒干了”之中可以看出,被动句之中N1、N2为名词短语。
“被”字句的判定除了需要对构式进行判断之外,还要结合句式的表达和意义来完成对“被”字句含义和其表达思想的分析。例如在“不久,这点只为‘心到神知的秘密工作,又被大赤包们看破”(老舍《四世同堂》)一句中,老舍先生使用了“被”字句来对箱子的遭遇进行了介绍。“被”字句的意义需要结合整体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并不仅仅是对句式中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这表现了被动句的构式特点。因此,在汉语研究中,研究者应当明确“被”字句的构式。
三、“被”字句构式的认知解读
“被”字句用于表达被动事件,因此,在“被”字句的研究和解读中,研究者首先应当理解事件的含义。在被动事件之中,若是事件的参与者在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出现了位置转移,则这类事件一般被称作位移事件。位移事件也可以针对一些概念性的对象,例如钟表刻度的位移、身份的变化、性质和状态的变化等。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将位移事件分为空间位移、时间位移、状态位移以及概念的位移等几个种类。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被”字句的使用一般基于路径,表现了主体发生的一些位移变化,并借助被动的表达方式来说明事件的变化内容。“被”字句在内容上表现了主语的位移变化。在上文的例句之中,衣服、手机等在句式中都发生了状态上的位移变化。句式中的动词并不表示主语的动作,而是表示主语在位移变化过程中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表示了位移变化出现的原因。因此,“被”字句应当具有自立性以及位移性两种特征,在句式分析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被”字句的使用应当在情景发生之后进行表述,其表达事件的结果属于事后的报告和总结。“被”字句中处于句首的独特语序导致语言形式中概念出现的顺序与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对应,从而只能采取事后报道的事件报道方式。
四、結语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的表达词汇较多,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当前的被动句一般使用“被”字来作为标志。“被”字句的意义并不是各部分含义简单的相加,在其意义的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应当结合其表达的感情内涵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刁晏斌.两岸四地的“遭”字句及其与“被”字句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05).
[2]杨海明.被字句的层级与扩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4) .
[3]游舒.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6.
[4]周红.“把”字句、“被”字句与致使力的传递[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03).
[5]张斌.现代汉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史国东.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
[7]颜力涛.汉语被字句的多视角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仝雪利,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