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比较
2019-10-09盛文军
摘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都是在生产力较低的情况下产生的,但二者既有相似之处,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将从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比较与神话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神话 神灵形象 文化背景 民族心理
神话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的认识,对自然界未知现象的解释,是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都产生了神话故事,中国神话较多地见诸《山海经》《淮南子》等作品中,希腊神话则多记载于《神谱》《伊利亚特》之中。
一、神的形象比较分析
(一)中国神话中的神
在中国神话中,人们对神抱有崇拜的心理,神是崇尚道德、修身养性、舍己为人的形象,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尚德”。神基本是没有什么负面形象的,他们大多身负重任,为他人造福。如女娲创造了人类,为人类的幸福而炼石补天;再如在尧作为部落首领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民间出现了大旱,人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天帝命令后羿到人间去解救人类。
尚德的另一表现就是“对神的献身精神的崇尚和礼赞”。中国的创始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开天辟地和创造万物的。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在完成开天辟地的任务后,将自己的双眼化作了日月,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血脉化成了江河,筋骨化成了金石。
(二)希腊神话中的神
在古希腊神话中所塑造的神灵,虽然贵为神灵,但实际上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类似。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他们的性格有的任性,有的具有享乐思想,尤其很多神灵的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许多神话故事都是讲述神之间的争权夺利或复仇,如大地之神盖娅唆使自己最小的儿子克罗诺斯将自己的父亲砍伤致残。这些本来是人性邪恶的一面,而古希腊神话中竟然将其加注在至高无上的神灵身上,这样一来,拉近了神灵与凡人的距离,同时也表现了古希腊人的批判精神,他们常常会指责神灵的不公等现象。
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和人一样有吃喝拉撒,有喜怒哀乐,还有恋爱、生育等,他们不仅有正义的一面,而且有邪恶阴暗的一面,将众神人化,与人并无区别,是一种“利己”的表现。
(三)“神兽同体”与“神人同体”
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神兽同体”。在《山海经》中出现的四百五十多个神中,人形神與非人形神的比例是1:4,这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神是非人形的。如河神、水神、海神等,都有着人面兽身、人面鸟尾和人头蛇身。
希腊神话在神的外在形体上与中国神话大相径庭。除了极个别的几个神之外,其他的均是人形神。除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半人半马的克戎、半人半羊的潘神外,其他的都是“神人同体”。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人将自身理想化而想象出来的,具有健康完美的体格。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和人间的英雄都是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从神的外在形态可以看出,希腊神话更加凸显人的重要性与作用,一切以人为原型,说明当时已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形象差异的文化背景因素
(一)地理因素
从文化背景来分析神话中神的形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东南面是茫茫大海,西北是广袤的沙漠,西南是高耸入云的高原,这就导致了中国处在一种半封闭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导致了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相隔绝,人的思维方式也成了一种内向型的,产生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多强调集体利益而不提倡个人主义。对于希腊来说,其位于欧洲的南部,地中海东北部,巴尔干半岛南端,多高山少平原,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经济形态。这种地理形态造就了希腊人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敢于冒险、个性张扬的性格特征。因此,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中国神话中神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
(二)生产方式
中国自古以农业为主,重农抑商。这种自给自足封闭式的农业文化形态,让中国人形成了一种安土乐天、固守家园、重稳求实和不愿冒险的文化心态。因此,中国神话中的神和英雄都是崇尚道德,重精神的修养,提倡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个人服从于集体。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以伦理为基础的文化氛围使中国神话中的神善恶分明,往往将神塑造成神圣与美德并举的圣人。[2]
希腊是以商业为主的海洋经济形态,这让希腊人形成了一种爱冒险、重个人价值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所反映出的希腊神话中的众神是“尚武”的。众神与人类一般,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等人性的优点和缺点,显示出一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神话的走向是历史化,而古希腊神话的走向是文学化和艺术化,因为古希腊神话有一定的系统性。不论是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神话,还是注重个性解放的古希腊神话,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都是各自民族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柏林:柏林敦克尔出版社,1857.
[2]杨姗姗.略论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差异[J].沧桑,2009(01).
(作者简介:盛文军,男,硕士研究生,长江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外国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