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方法

2019-10-09钱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鹤楼孟浩然读诗

钱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一、在品读中感悟情感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中的美及情感表现,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第三自然段时,江上秋景描写后的省略号,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体会王勃当时看到的是怎样一幅美丽的落日图,才能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千古名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课外阅读来进行体会,使作者笔下的文字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的画面,再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这样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好地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朗诵中体验情感

朗读吟诵应该是小学阶段学习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能将他人的语言表达吸收为自己的言语方式,尤其是记忆诵读,能使学生强化语感,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在执教《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入手。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一口气读完)

师:你读得很正确,谁能读出节奏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比刚才好听了,古诗如果能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那就更好啦!谁愿意来挑战一下?

(生再读)

通过初步的指导,学生已经读出了古诗的味道,也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回到原文,体会文章开头写美景是为了反衬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再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小故事,加深印象,让学生体会到两人的感情深厚。

师: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看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感情,吟诵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引读诗)

师:江上真的只有那一只小船吗?那是李白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啊——(引读诗)

师:让我们一起用目光送一送孟浩然吧——(引读诗)

通过老师的三次引读,把整首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学生吟诵时自然而然将节奏放慢,尾音拉长,读出了一种离别的氛围,营造了一种依依惜别的意境。在这不断反复的朗诵中,学生对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无限惜别之情有了深刻的体会,对诗歌的理解愈发深入。

三、在写作中深化情感

写作对情感表达是直接的输出。我们可以结合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化学生的情感。

在执教苏教版六上习作3时,课前三分钟我先和学生闲聊周末吃到的美味食物。接着,播放《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段视频给学生,学生看到视频后,兴趣和欲望马上被调动起来。紧随其后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美食。当他们各自说出家乡的美食后,很多学生对我国的各个地方的美食产生了向往之情,交流中学生对家乡的荣誉感油然而生。在学生兴致最浓的时候,我适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美食:粽子。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先观察粽子的形状,再剥开粽叶观察粽子的颜色,最后尝一尝粽子的味道。我相机走到一个吃得正开心的学生身边,让他谈一谈粽子的味道。一开始学生说:甜甜的,香香的,滑溜溜的糯米和甜甜的蜜枣吃在嘴里,真是回味无穷,让人吃了还想吃。此时我就将粽子的由来说给了学生听。这个关于屈原的爱国故事学生并不陌生,面对着真正的粽子,学生的感情立刻变得不一样,一种民族荣誉感、使命感使这个粽子富有了爱国情感。当我让学生再次品味粽子的时候,他们就吃出了不同的味道。后来在学生的习作中,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字。

1.品尝着清香醉人的粽子,静静地体味着历史的沧桑,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啊!

2.这正是劳动人民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的体现。因为他们的心是雪亮雪亮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或是疾惡如仇,或是从善如流,且永远是那么的无私,就如同粽子馅中的糯米那样纯正,又不乏芦叶那般的清香。

写作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优秀习作的演示,那么学生的作文只会是辞藻的堆砌,没有任何情感可言。教师应该抓住契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拉近学生与客观事物的距离,那么一切冰冷的事物在学生眼中都会变得丰满灵动起来,学生也才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做到真正的“物我交融”。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黄鹤楼孟浩然读诗
春晓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动车上的端午读诗会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读诗的窗口
春晓
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如读诗笑三遍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