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发展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研究

2019-10-09周小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周小俊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一些教师躲在教育的舒适区,不是用专业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而是日复一日地按部就班,进行千人一面的教学。教学失去个性,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趋于脸谱化。对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惰性的教学思维,努力在专业发展视角下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一、高中语文个性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

在现代教育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等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都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摒弃以往那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模式。但是在教师暗暗自喜的同时,新的问题产生了——这种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应试教育的体制,导致教学实际产生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理想。这使得教师的内心冉升一种挫败感,并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型的教学方法之间来回徘徊,教学个性无法保持,最终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教学个性,具体到语文学科,即体现为语文课程的一切信息,均需要依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语文教师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解,语文教师的教育理想、教育情怀等元素而得以落实。可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被摒弃的,而新型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在课堂“安营扎寨”的,还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个性化教学。

另外,新课标倡导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当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占据着整个教学过程时,教师即便仍然发挥引导作用,也是烛光微亮。这样一来,许多教师都找不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并索性将个性隐去。将表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拿来生搬硬套,忽视自身专业的发展,几乎省略了对自身教学的反思,淡化了对自我教学特点的探究。

因此,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视角的高中语文个性教学研究中,教师应结合这两方面原因,进行个性教学策略的探寻。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交互呈现。

二、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高中语文个性教学研究

1.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

当我们谈及新事物的时候总是激情奋发的,我们赞叹新事物,觉得只有它才是“永恒的真理”,只有它才包含一切积极的意义和态度。因此,我们毫无顾忌地丢弃旧的事物,沉溺在适应新事物的興奋中。尤其是在教师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跟随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将新型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让知识以新的方式被学生认知。高中语文教学也不能幸免,教师过分引导学生运用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这一过程中,行动并没有严格的衡量标准,有的学生仅仅是装装样子,将探究、合作的成果拿来当成自己的,而一旦到了考试的时候,成绩会将这些学生实际水平显现出来。可能一部分学生因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能力的培养,通过了应试教育的考核,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考核。这并不能说明新型教学方式不适用,仅仅说明教师将教学看得过于理想化,而没有看到应试教育体制对教学方式的限制。因此,教师要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这样,既能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可通过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考核。而新旧教学方法的交互应用则表现出教师教学个性,使得教师既能够兼顾应试教育的束缚,又能实现对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还能在方法的交互中表现出教学个性。

以荀子的《劝学》为例,这篇古文是《荀子》的首篇,目的是鼓励人们学习。作者在第一部分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阐明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虽然结构较为清晰简单,但是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典故进行表述,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阅读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要实行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如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阅读,将文章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可用作格言的句子找出来。如有学生找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并进行意义的描述,这是新型教学方法的使用。而另有一些学生虽然跟随小组进行合作阅读,但始终是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因此,教师还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带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掌握每一部分。当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该文章的整体大意时,教师再继续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读作者在文章中否认什么,强调什么。学生通过阅读回答:“荀子否认性本善,提出性恶论;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具有良知,强调人要从外界实际事物的身上获得知识的学习。”

2.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交互呈现

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呈现何种关系,几乎左右着教学活动的成败。但很少有教师将目光放到师生间关系地位的调整上,而是盲目地倡导新课标的要求,盲目放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有教师看到对学生地位呈现后的不可控,便走向极端化的个人独裁,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可以说,这两点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看到师生在课堂中地位平等化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交互呈现,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开放性与可控性一体化的局面。这种方式的教学展现出自身的科学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表现教学的个性提供机会。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这首诗给人朦胧而恍惚、幽深的美感。虽然每节六行,字数长短参差,但又神奇地表现出一种音节美,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一种寂寞彷徨忧郁的旋律在诗中反复回响。在这里,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朗读这首诗,完美地处理声音、声调、停顿的朗读细节,注重情感在朗读过程中的注入。这需要教师具有极强的专业素养,通过朗读,教师的个性得到呈现,主导地位也得到凸显,这样一来便在学生的心目中播种下威望。接下来,教师再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朗读活动,展现个人对这首诗情感的把握方式。只有这样的穿插交互,课堂才能实现真正的平衡,师生关系才能表现出和谐的状态。

综合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个性教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确定个性教学的形成是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优秀品质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过程中的彰显和发扬,个性教学的保持也是与专业发展的保持相关联的,个性教学形成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它们的形成都要依托教师自身实际特点。理解这三种关系之后,有利于我们找到个性教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也能从原因入手,找到个性教学形成的策略。

[本文为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教学个性研究”(立项编号:FZ2016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