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马工程”如何提质增效

2019-10-09周方舒

人民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提质增效高校

周方舒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马工程”面临新要求、新挑战、新思路。让“青马工程”提质增效,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阶段性与长期性、整体设计与重点推进三对关系;需构建系统思维、推进工作理念转变,突出问题导向、推进工作内容转变,强化使命担当、推进工作队伍转变。

【关键词】高校 “青马工程” 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合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时代,让“青马工程”提质增效,需要站在宏观的视角把握时代特征,从工作层面到制度层面、从微观层面到全局层面重新审视工作模式。

把握新时代特征,认清“青马工程”发展趋势

黨对共青团组织提出了新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只有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党积极争取青年人心、汇聚青年力量。《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青年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用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青年,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尤为紧迫”。新时代,共青团要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更加自觉、主动地坚持党对青年运动的正确领导,以“青马工程”等有效载体为抓手,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发展,在党和青年之间建立相互支持、理解、信任的桥梁和纽带,认真履行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

信息化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信息化使高等教育发生了诸多变化——重塑大学的教学模式、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关系;传统教育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组织传播、精英传播、权威传播面临挑战;去中心化成为趋势,将会持续且更加明显;社会教育特征从集体化、标准化向个别化、个体化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即将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数量化向质量化转变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是“青马工程”的逻辑起点之一。

大思政工作格局的构建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新思路。青年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逐渐形成、心理逐步成熟、性格逐渐稳定的重要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作为最有生气、最有活力的社会群体,有着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在面对复杂的内外冲突、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容易受影响,难分良莠。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要环节。为此,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意识到“青马工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化青年学生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厘清三对关系,开创“青马工程”工作新局面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将价值传递内化在知识中。“青马工程”建设既要努力继承以前的有效经验、有效方法,也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加大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立足新时代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实现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有效结合,促进青年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把外在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规范等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是教育活动中最本质的转化。”理论教学是“青马工程”的基石,各高校应重视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使青马理论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让青年学生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学懂学深学透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青年学生只有学懂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才能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处理好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将价值引导蕴含在文化中。“青马工程”具有长期性。青马学员的发展优劣,关系到“青马工程”的科学性检验。“青马工程”既要立足现实、注意阶段性、突出针对性、强调时效性,也要重视长效化、克服急于求成;既要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整体布局中,融入共青团思想引领、服务青年的工作格局中,又要持续关注、跟踪青马学员的发展状况,促进教育主体、对象、内容和理念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导蕴含在文化中,在“青马工程”的教育模式设计和教育实践中,融入较为稳定的共享价值、文化资源,让青年在学习中立根固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处理好整体设计与重点推进的关系,将价值塑造贯彻在能力中。“青马工程”既要统筹兼顾、整体设计,又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重点推进、优化整合,不能因注重集中授课而忽视长期培养、因注重组织培养而忽视自我教育、因注重理论传授而忽视实践调研,不能大水漫灌,而是要潜移默化、精准施教。整体设计是“青马工程”提质增效的内在需求,重点推进是“青马工程”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原则的转化,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演绎过程。”“青马工程”在教育目标、设置、结构和方法上应注重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使青年学生在提升学思践悟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思维方式从点状到结构、从具体到抽象、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实现外在理论向内在理论、内在理论向行为实践的转化。

明确工作目标,提升“青马工程”建设质量

培育系统思维,推进工作理念转变。当前,我国高校各级共青团在组织“青马工程”时更多的是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教育合力,缺乏科学性、一贯性。对此,必须推进工作理念转变。一方面,要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把握青年的客观实际,真正掌握教育规律,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要反对静止坚持发展,反对片面坚持全面,反对零散坚持系统,反对单一孤立坚持普遍联系。要积极转向全面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培养模式,构筑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有效结合阶段培训和长期培养,密切协调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注重“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突出问题导向,推进工作内容转变。高校“青马工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不力和不适应,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片面追求量的满足,不注重质的提升。对此,“青马工程”必须由“防御型”向“发展型”转变,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挖掘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打通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重构教学体系,将工作落实、落细、落小,让青年在接受良好教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吸取健康、向上、科学的精神养分。同时,打造“可信”“可用”“可亲”的“互联网+青马工程”模式,遵循“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既重视面对面,也重视键对键,形成“线上+线下”的“青马工程”教育矩阵。

强化使命担当,推进工作队伍转变。师资队伍是“青马工程”实施的关键,青马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带领青年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青年的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各高校必须加大对“青马工程”教师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高专业水平、架构合理的“青马工程”专兼职师资队伍,加强对“青马工程”教师的教育培训,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导向,以制度规范建设保证“青马工程”质量。

(作者为南京审计大学团委书记、副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项目编号:15BKS08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②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③李廷宪、郭超:《用系统思维指导“青马工程”建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提质增效高校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