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明观的丰富意蕴及当代价值

2019-10-09张世飞

人民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

张世飞

【摘要】习近平文明观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本质特征,而且集中展现了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发展共生之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华文明 世界文明 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明是人类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文明是平等的、多彩的、包容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当前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纵观全局,高瞻远瞩,在深刻把握文明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文明”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和新战略,深刻阐释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文明观、世界观及外交理念,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文明观的两大支点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文明观的两大支点。这两大支点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表明了中国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传递了中国追求世界和平发展的愿望;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则是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探索和重要实践,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持续发展,各国之间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为强劲。但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局部冲突时有发生,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频频抬头,恐怖主义、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粮食不足等问题持续蔓延,当今世界的发展仍面临着日益增多的风险与层出不穷的挑战。

正是基于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世界因各种文明的汇聚而绚丽多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摒弃文明优越论,摆脱文明等级观念,冲破征服型的文明心态,秉持平等、客观、包容的态度对待文明多样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充分尊重各国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元化,秉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精神,建构和而不同、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充分发挥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作用,加强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逐渐拉近各国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并强调,“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文明交流理念,所承续的文明互鉴精神,所注重的文明共存原则,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渗透着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相互融合的哲学智慧。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彰显中华文明精髓的重要支撑,秉持这种理念与精神开展国际合作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同时,“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寻找符合各方发展需求和发展思路的新契合点,致力于开创文明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新模式,致力于推动人类迈向互联互通、和谐共存的新高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们落实了建立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举措,相继实施了一大批互联互通的项目,目前沿线各国间的金融合作已初具规模,各领域的经贸合作和人文合作正稳步推进并不断走向深入,以实际行动为国际合作增添了新动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中华文明的光辉典范,是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使中国的诚意更好地为国际社会所理解,使中华文明的精髓更好地帮助消弭文明间的隔阂与误解,使中国的正面“外溢效应”在国际上逐步凸显,“一带一路”不断开启世界文明良性互动的新篇章。

习近平文明观的丰富意蕴

习近平文明观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本质特征,而且集中展现了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发展共生之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明是和平的开放的世界的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精神品质、人格力量的表征,是中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的动力,积淀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给予中华民族以丰厚的文化滋养。中华文明是和平的。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有许多诸如“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大同”“化干戈为玉帛”“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关于和平理念的箴言并世代相传。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和平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已经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文明是开放的。中华文明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母体,以辨证取舍、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明理念,不断发展现实文化,并合理吸收一切外来文明中的积极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体系。

中华文明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推进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为传承文明贡献更大的力量;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打造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鉴平台,加深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欣赏;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各领域的深入交流,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共赢;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实施旅游促进计划,为拉动经济增长、增进世界人民友谊提供必要支撑。“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悠久文明,不仅仅是停留在古籍里的文字,也不只是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文物和遗产,而是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相适应、相协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明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我们要善于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适应时代变革与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将中华传统文明与新时代的文化特征紧密结合,革故鼎新、与时偕行,不断激活中华文明强大的内生力,形成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时代的生机,闪耀新时代的光辉,展现新时代的魅力。“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

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明是平等的、多彩的、包容的,要坚持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准则。“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秉持平等的态度尊重每一种文明,以谦虚、诚恳的态度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真正实现世界文明之间互尊互鉴。“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因而,文明是多彩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瑰宝,每一种文明都独具特色,每一种文明都展现着其独特魅力。但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文明的独特性并不代表其具有排他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是包容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珍惜和继承,只有秉持包容的精神对待异质文明,才能避免各色各样的偏见,才能消除文明排斥和文明冲突,才能实现文明和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文明和而不同,只有坚持对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交流互鉴,方能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方能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方能绘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画卷,方能使文明真正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文明观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世界意义,不仅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还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

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关于中华文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文化滋养,而且要按照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以促进其创新性发展,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明,首先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是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二者在尊重与融合中不断发展,而尊重是融合的前提和基础,那种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虚无主义是错误的文明价值取向。传承中华文明,其次要坚持“一分为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意指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发展中华文明,首先要立足社会现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那种固步自封的极端保守主义是错误的文明价值取向,我们要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以能否回答和解决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作为重要标准和衡量尺度,不断对中华文明进行发展创新,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使之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发展中华文明,其次要改造其表达形式,推动其不断与时俱进。找准中华文明与新时代的对接点及与人民群众的共鸣点,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相通,创造性地将其转换为现代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形式,提升其时代感召力,充分发挥其当代价值。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梦既包括物質文明的富裕,又要求精神文明的升华,实现中国梦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均衡发展。“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文明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实现中国梦是习近平文明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使命。“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文明观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的精髓,面对多变的各种社会思潮,既要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开放,又要强调有力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的影响与侵蚀,确保中国梦的实现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前进。习近平文明观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将其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进行有机结合,使民族精神转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文明观结合了当前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融入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及当代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彰显了勇于创新、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力量。习近平文明观,是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剂”和“助推器”,在承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使新时代文明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辉映,不断增强民族成员在心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高度认同感,使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奋斗目标趋于一致,使其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支撑。

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的发展态势,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习近平文明观倡导“文明平等” “文明多样” “文明包容”“文明和谐” “文明交流互鉴”等理念,强调不同民族、不同文明要正视和承认彼此间的差别,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学互鉴,点亮了通向世界和平发展的指引灯塔,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地向世界宣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中国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是和平发展的忠实守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比如,中国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成功举办G20峰会、APEC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等众多国际会议,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印巴冲突、巴以冲突等地区热点问题上积极开展劝和促谈,在反恐问题、气候问题等全球性问题上努力进行平等协商,切实肩负起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在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推动世界秩序建设方面发挥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性作用。习近平文明观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引,对推进和谐世界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文明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支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意蕴,并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会更加丰富,外延也会不断扩大,要在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习近平文明观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在推动实现中国梦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首届杰出青年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项目编号:18JZD009)、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北京:《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②習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年3月28日。

③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④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说算筹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浅谈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
宝鸡天台山道家文化觅踪
以中西文明通论课程为统领打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体系
小学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的积极融合
中国学术切勿盲目崇拜西方
浅析紫砂壶的实用性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