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养结合”,让“老有所依”更有保障

2019-10-09刘冰

人民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医养结合老龄化

刘冰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如何破解养老难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群众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存在着医疗养老融合难、医养结合筹资难、人才队伍建设难等问题,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关键词】医养结合 老龄化 健康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独居式”家庭养老模式,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發展要求,老年群体基数大、慢性疾病多、医行护理条件不达标等,成为城镇医疗与养老面临的重要难题。自国务院2013年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地区在“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理念指导下,融合养老院、医疗护理机构的养护资源,强化对老年群体的综合养老看护、医疗护理服务,提升城镇居民养老的医疗服务水平。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的功能定位及特征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1995年我国人口学与老年学家、时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邬沧萍教授作了《健康老龄化的科学涵义和社会意义》的会议主题报告,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并对我国养老群体的生命质量作出解释,指出老龄人口身体、心理、精神状态等健康标准,是衡量老年人寿命、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健康老龄化”是对生命有质量的延长。当下,多数养老机构在老年群体医护中,仍旧以“养老”为重心,采取上门诊疗、寻医问药的被动护理模式,对老弱伤残的患病人群进行诊疗,而且政府对养老机构开展的“医养服务”缺乏干预和指导,使得医疗护理的实效性、专业性大大降低。“医养结合”新型健康养老模式,将健康服务理念,融入到老年群体的日常看护、医疗服务中,对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独失能老人等养老群体,提供完善的疾病诊断、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以及常见慢性病医疗服务。因此从“健康养老”功能定位来看,养老机构内引入医疗护理服务,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经济拮据、慢性病服务缺失的问题。

同时“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护理模式,还具有专业性、经济性与连续性特征,依托社区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对现有医疗保障系统、养老医疗服务进行革新,发挥医疗机构诊疗、护理的资源优势,提供专业化、多样化医护服务,实现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体系的整合。

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需求矛盾背景下,“医养结合”健康养老面临的难题

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但我国老年居民养老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不同地区通常采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模式,与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结合,开展一般慢性病、突发疾病的诊治与护理。但由于公立医院床位紧张、私立医疗机构收费高,这使得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分配不均,无法满足养老群体多元化的医护需求,医养结合服务质量整体较低。

第一,医养结合制度待完善。现阶段部分地区缺乏健全的养老医疗制度,对老年群体医疗服务作出规定与管理。目前,我国医保定点覆盖不全、医疗护理报销率低等问题依旧存在。一方面,某些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服务部门,既没有得到政府财政扶持,也未被纳人医保定点范畴,不支持合作医疗药物、床位费等医疗费用的报销。另一方面,由于失能或失独老人的经济收入低、行动不便,若在公立医院住院治疗,其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也担负不起高昂的医疗、护理费用。因此在当前医疗保障制度下,养老群体难以享受到完善的供养和医护服务。

第二,医疗养老融合难。养老机构或社区的服务项目设置,往往更注重日常看护,为老年群体提供洗护、饮食等生活照料服务,忽视与医疗护理机构的衔接。即使大型养老机构拥有专业的医疗及护理人员,但也仅仅提供简单的疾病咨询、病情诊断服务,甚至某些医师在医疗问询中,存在严重的执业风险。面对有限医疗资源、庞大养老群体之间的医护矛盾,以及慢性病、突发病病例的日益增长,一些养老机构开展的“医疗服务”缺乏对人力医疗资源、硬件资源的妥善协调,增加老年人群“医养结合”健康养老的疾病诊疗负担。

第三,人才队伍建设难。市场经济环境之下,所有的资源配置都应该以市场规律为主导。人才也属于市场资源,其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的选择自由度更大,专业医护人员更愿意到薪酬待遇高、福利好的医疗机构,而非工资待遇低的养老机构。有的基层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与工作强度严重不匹配,导致大量基层医护人员流失。尤其儿科、外科等强度大、难度高的科室,人才匮乏更加严重。

多措并举促进“医养结合”

建构医疗养老服务政策、管理制度,确保健康养老工作落实到位。建立“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机构,要从激励政策、规范管理与监督政策入手,建立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护理制度,对基层养老模式、人员结构进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老年群体的疾病诊断、治疗与护理流程。在国家卫计委《养老机构医务室基本标准(试行)》指导下,通过构建政府、企业与个人缴费制度,增加养老群体医疗的企业扶持力度,在养老卫生机构运营补贴、床位增设等方面投入资金,满足低收入人群长期慢性病诊治、护理的需求。同时对于“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工作的开展,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底线、以保障权益为重点、以改革发展为动力,实现医务人员满意度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做好医护人员职业资格、医疗护理流程的审核,对形式化、程式化老年护理内容作出规范和整改,及时公布与处理存在的养老管理问题。

强化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整合,推行实时化、智能化医疗服务。在大中城市或乡镇地区,探索多元化“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利用政府提供的养老医疗资金、补贴政策,构建养老机构内部医疗、上门医疗模式,建立居家医养的医护标准,降低城乡医疗救助的准入门槛、扩大专业医疗服务覆盖范围。加强养老机构与大数据平台的对接,依托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构建智能化远程操作控制系统,并利用手机、手环等移动化设备,以家庭、社区、养老机构为单位,为老人提供身体检查、健康信息录入等服务,定时监控养老群体身心的异常状况,以解决健康“医疗”或“养老”人手不够、盈利不高的问题。

注重医养专业人才培养,增加居民养老的财政资金、硬件设施投入。根据《老龄蓝皮书: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人约50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养老机构医疗护理服务缺口达1000万人。要借助政府财政、社会企业提供的居民医疗基金,针对老年群体不同健康状况,开展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模式养老,在社区或养老院增设医疗部门、医护人员、病床,将老年疾病纳入医疗保险,进行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干预治疗与护理。而在医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是要加强医学课程、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组织学生学习疾病诊治、康复保健的内容;二是提高医养人才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服务中,缓解老年人群医疗需求和医护人员数量之间的矛盾。总而言之,多元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施,符合当下中国养老的现实需求,加强医疗服务与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医疗”“养老”二元结构的整合与衔接,引导医护人才向养老机构流动,可以有效提升医养人才利用率与养老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为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硕导)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15CJY08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顾国爱:《从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现状谈医养结合的发展路径》,《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医养结合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国务院力推“医养结合”
多省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获中央认可
刘贵芳和总理谈了谈“医养结合”
唐山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的政策研究
医养结合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