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像“爆热”后的冷思考

2019-10-09李海燕

人民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造星大观品味

李海燕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造星”现象甚嚣尘上,各种偶像“爆热”,呈现出一场集潮流化、视觉化、娱乐跨界与自造IP的“名人大观”。网红偶像迎合了观众的娱乐化倾向,然而,在承认其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要冷静分析、慎重对待偶像“暴热”背后存在的“俗”品味、“恶”偏好、盲目跟风无内涵、随波从众不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造星” 网络文化 “名人大观” 【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网络造星”:网络媒体带来的“名人大观”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各种视频终端、社交媒体为基础的“网络造星”运动也呈愈演愈烈之势,通过潮流化、视觉化、娱乐跨界、自造IP等路徑,呈现出一场网络媒体时代的“名人大观”。“网络造星”运动开展使“网红偶像”数量快速增多。短视频、小视频、自媒体平台使多种“女神”“男神”出现刷屏、霸屏的现象。中国互联网产业协会《2018年网红偶像发展产出报告》显示,我国粉丝量超过10万的网红偶像数量从2017年的18万人猛增到2018年的42万人,网红偶像粉丝总量超过180亿,这里不排除一位粉丝关注多个网红偶像的情况。腾讯《2018互联网娱乐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网红偶像数量是2016年与2017年网红偶像数量之和的两倍多,众多网红偶像直播播放量超越100万。

视觉化打造提高偶像知名度。视觉化打造体现在对网红偶像的外表展现及话题渲染。在自造IP打造“名人大观”的时代,网红偶像成为话题打造与视觉渲染的对象,他们成为潮男靓女竞相膜拜、模仿的“男神”与“女神”。实质上,互联网流量平台与网红偶像形成了内在结合的生态,为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流量,聚集公众注意力,80%的视频流量平台会依赖自造IP ,即依靠自身资源打造网红偶像,获取流量IP,打造“名人大观”,扩大影响力。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还利用平台优势,不断在自身拥有的流量端推送网红话题或偶像信息,在社交媒体平台对偶像话题深度渲染,并借助一些视觉呈现手段,使网红偶像话题成为用户的重要谈资,进而获取更大的流量。视觉化打造提高了网红偶像的知名度与热度,确保了平台有效的流量,使“名人大观”效应持续扩大。

娱乐跨界的影响效应被快速放大。在偶像“爆热”过程中,媒体不仅仅参与了“名人大观”的打造,而且还借助“网络造星”节目的影响力,实现娱乐跨界,将节目影响力扩展到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以媒体受众为基础,打造跨界的“生态大观”。网红偶像之所以跨界也能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在于良好的“粉丝”基础和互联网媒体巨大的“传播效应”。“网络造星”节目使网红偶像在类型、数量、视觉、舞台中的变化也越来越多元,不仅视觉表现、变化方式更为强烈,坐拥的“话题”“粉丝”也更加丰富,网红偶像的娱乐跨界成为互联网情景中一种特殊的视觉盛宴。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下,网民群体的交流方式、谈论话题、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网红偶像的影响。一些“网络造星”节目往往引发现象级的社会效应。

网红偶像迎合了观众的娱乐化倾向

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络终端用户已突破7亿人,其中视频端用户突破5.24亿人,占网络终端用户73.4%,这就意味着网络受众的信息分享模式发生了变化,庞大的视频用户群是偶像“爆红”的基础。而各类视频流量平台和“造星节目”制作方借助数据统计软件对视频用户的行为反复分析,从中挖掘用户的偏好和行为习惯,精准把握用户的收视规律,进一步奠定了网红偶像的粉丝基础。基于此,偶像“爆热”势必有其内在的价值与规律。

偶像青年化适应受众的价值倾向。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对新事物接受能力一再提高,接受周期逐步缩短,逐渐从传统信息资源匮乏状态的“现象凝聚”向“人物聚焦”方向转变。“网红少女”“偶像男神”更能满足受众的“人物聚焦”需求,追求青年化、潮流化更能凸显个性,受众的个人意愿得到彰显,再加上网红偶像极强的视觉张力与个体表现力,确保了公众在视频分享中获得情感满足。

偶像张合度满足符合受众的模仿需求。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土著”,他们追求个性,注重个人形象塑造,个人诉求表现欲强烈。网红偶像则契合了青年受众这种需求:青年网民在偶像话题回应中充分表达个体诉求的同时,利用偶像的话题叙事方式进一步宣扬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偶像话题符合年轻受众的心理诉求,在受到青年人青睐的基础上,借助轻松、幽默的话题氛围彰显当代青年人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当代青年人借助网络媒体产生的情感宣泄,是对一些不合理意见的审视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

对一些网红偶像低俗品味的批判性审视

对一些网红偶像的无节制追捧,反映出一些受众较为低俗的品味。作为一种娱乐文化现象,网红偶像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属性,认清自身对社会受众产生的影响,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为博眼球、汲取流量,忽视社会公德与公民道德,要寻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与受众需求“娱乐化”之间的平衡。

“低俗”品味,“恶”偏好。品味是网红偶像“爆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品味“低俗”往往表现出“恶”偏好。一些网红偶像出于娱乐与博眼球的需要,会特意彰显自己的“俗”品味,或是在视频录制时借机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是展示自己的“学霸”身份,或是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对自己稍有所长的领域大肆炒作,若自身引以为豪的优点没有受到关注就会“掐头去尾”,制造矛盾。即使制作方对一些有关网红偶像自身话题做了处理,或是规避了尖锐内容,出于维护自身人气的需求,一些偶像也会刻意制作话题,张扬自己的所谓个性,“俗”品味与“恶”偏好不免混入其中。品味与偏好是为了塑造内涵,展现人物亮点,但“俗”品味与“恶”偏好则超过了偶像自身定义的社会边界,暴露了其个人内涵的匮乏。

盲目跟风无内涵。细数那些依靠网络IP、视频媒体、直播平台“爆热”的网红偶像,大多是一些视频平台、视频团队炒作起来的,大多数网红偶像缺乏素养、无亮点、无特长,仿佛流水线制作的商品,除却外观,毫无实用价值。与一些影视艺人相比,网红偶像出于能力限制、个人专业及短时效的视频效应,注定其只能“爆红”,不能保持长期的粉丝粘性。盲目跟风的“热现象”势必缺乏内涵,长时间传播会造成受众审美疲劳,再加上缺乏价值引领作用,会造成粉丝兴趣下降,网红偶像由“爆热”转向冷寂。

随波从众无创新。当前受到粉丝经济的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流量平台、视频媒体极力自造IP,打造网红偶像,吸引粉丝与用户,导致网络空间偶像数量快速增多,形成了随波从众浪潮。与数量的高速增长相比,网红偶像的塑造方式并无太大创新,节目质量也未提高。坐拥大量粉丝的偶像高流量、高人气、高收益,但节目缺乏特色、粉丝互动方式缺少创新。粉丝数量较少的偶像流量少、知名度不足、人气不足,由于缺乏良好的资源支持,难以实现在自身表现方式与粉丝互动方式上的创新。这就导致“土网红”“土偶”不断涌现,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反映社会正能量的偶像亦难觅踪迹。

“爆热”的偶像可以依靠网络平台、IP热点迅速获得粉丝关注,但要保持长期稳定的知名度与高人气,就要提高素质,反映社会道德,依靠厚积薄发的文化力量触动用户灵魂,实现贴近时代、独具特色的价值引领。

(作者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青青:《身边偶像助力青少年树立健康偶像观》,《中国艺术报》,2019年7月8日。

②杨思宇、刘鸣筝:《粉丝文化研究简史:历史脉络、理论梳理与趋势探析》,《传媒观察》,2019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造星大观品味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造星”有道(二)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女记者“造星”之死:哥是保安不是男神
我的非典型“造星”之路
陈泽杉“造星”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