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2019-10-09周文迪

时代人物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存在海德格尔异化

周文迪

海德格尔:意识与存在是一体的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是同一时期的哲学家,但他们的思想路线却大不相同,胡塞尔将意识与存在分开来看,仍然是一种主客体二元论的观点,海德格尔却不这么认为。 他说过: 我们需要面向意识的存在,而不是仅仅是意识本身。 在海德格尔看来,意识与存在是一体的,意识绝对不是和存在分离的,就像我跟我的存在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由此看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是受到胡塞爾的现象学启发的。 从巴门尼德开始2000多年来,我们开始使用 to be,使用存在、在这些概念,我们将存在作为研究对象, 用思想去把握存在,但是这样我们就会面临着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境: 存在似乎成为了一个既定的摆在我们眼前的对象,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抽象的把握,将我作为主体,将存在作为对象,由我出发去认识存在、把握存在,这样认识到的存在只是质与量等形态,这种认识的模式其实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翻版。 这种认识方式用来认识一个存在物是有效的,但认识存在本身时就出现了问题: 存在和存在者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都是采取的主客体二元论的认识论框架,只是将存在物抽象出来, 抽象成最高来认识事物的存在,但其实越抽象越难以认识它的本质。 就像从花抽象到植物再到生物,最后抽象成具有了普遍性的存在,我们最终以存在这个最高的概念去认识事物。 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应以最高和最低的层面一起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存在是实体

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将存在看成了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是主体去认识存在。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范畴中最基础的那一个。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的是海德格尔认为认识存在应该回到 to be,存在不是固化的、摆在你面前的存在者,一旦存在成为存在者, 它就被固化、现成化的摆在你面前了,而存在应该是隐而不是显。 对存在者的分析是可以分析它的广延、大小、形状等,但我们却分析不出存在, 因此存在是一直处于生成状态的“ to be”,存在是显现而不是凝固,一旦凝固便成为存在者。 每个人与存在是融为一体的,存在不是对象,存在通过我的活动而显现出来,人如何活动,人的本质便如何显现出来,人与存在是一体的。这与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劳动有相似之处。人对存在的认识不是理性的认识,而是一种领悟,是一种逐渐显现的过程,因此如何领悟人自身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很大的生存问题。古往今来对存在的追问始终离不开对存在者的追问,但这个存在者应该是一个“ to be”而不是是“ being”,也就是存在逐渐显现的过程,人的认识也是逐渐清晰的过程。人是万物中一个特殊的存在者,我们通过人来认识存在——海德格尔称为“此在”。 此在是人但是却与万物不同,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而不是一个普通的动物种群。 海德格尔说过,此在是存在的林中空地,就像人走在密不透风的密林中看到的被星星点点照亮的一片空地。 人始终是在成为自己的过程中,在 to be的过程中,人是有无限种可能、指向未来的存在, 而不是既定的、被规定好的存在在。

指向未来的“人”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中的个人是一切的出发点,而历史的形成就是从生产中的人出发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被异化了,人不再根据自己的创造性来活动,人的劳动也不是自由自觉地,而是机械化、被奴役的劳动,人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所以,共产主义必须要消除异化,也就意味着消除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文明的尽头不能是水泥堆砌的一面墙,而应是自由和希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的现实性的活动,是社会性的产物。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相互生成的,人是精神和肉体共同的存在,而人所生存的根基是自然界的存在。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换句话说,人就是以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正是在这种对象性的活动中,人的感性的精神性活动才更加丰富起来。正是在自然中,人类才能成为肉体上和精神上同时生成的存在。因此,人、自然、社会统一于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之中,这种统一性的活动就是历史的生成的过程。

海德格尔的哲学不是一个理论的对象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世界。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人的界定: 人是理性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政治的存在等等,这些理解都具有片面性,只是从某种特殊的方面去界定人的本质。 人的存在是具有特殊性的,我们不可以从实体性的方面来揭示人的本质,像海德格尔一样,人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存在。 马克思从人的特有的方面来理解——人的劳动层面来理解人的存在。 他将劳动看作实践,狭义的劳动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是意义与自然的综合体,劳动具有自然和物质的意义。马克思与传统的实践哲学思维模式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强调现实存在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和被异化了的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超越性, 这种超越性是对给定性和先在性的打破,人不但具有主观能动性,更是一种非定向的面向未来的存在, 那么将人作为出发点的这种实践哲学同样也是一种非定向性的面向未来的哲学。 这种哲学不再追求理论上的建树和普遍统一性的体系的构成,而是落在了现实的实践与人类的终极关怀上,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他看来,生产中的个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因此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地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被异化了,人不再根据自己的创造性来活动,人的劳动也不是自由自觉地,而是机械化、被奴役的劳动,人的劳动所 创造出来的大众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人的本质被异化了,在如今的社会,物质资料极大的丰富,人们难以抵挡住的诱惑太多,因此我们需要消除异化,还原人的本质。

参考书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商务印书馆,2006

[2]邓晓芒:《如何解读海德格尔——答申林先生》,哲学研究,2002

[3]樊志辉:《“实践哲学”之后的哲学取向——兼评“生存哲学”的复兴》,哲学文化,2001

[4]丁立群:《实践哲学:传统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衣俊卿:《实践哲学:超越与升华》,求是学刊,2000

[6]丁立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及其现代效应》,哲学研究,2005

[7]丁立群:《何为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

[8]丁立群:《实践哲学:两种对立的传统及其超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

[9]王南湜,谢永康:《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中国知网

[10]贺来:《超越“一”与“多”关系的难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

[11]李楠明:《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东岳论丛,2001

[12]刘欣宇、李楠明:《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传统实践哲学的伟大变革》,学术交流,2018

[13]邹诗鹏:《生存论转向与当代生存哲学研究》,求是学刊,2001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存在海德格尔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浅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凡·高的鞋踩出一个罗生门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
格拉斯及其作品《狗年月》
从疲惫中被锤醒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