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戈夫:迈入马不停蹄的时代
2019-10-09李丰
李丰
序幕
石戈夫至今都忘不了他最初创业的那段日子:
偌大的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墙上的挂钟机械的“滴答、滴答”声令他有些心烦意乱。办公室的窗户是朝西开的,黄昏的时候,屋内的光线会陡然增强,然后迅疾消失。暮色四合,房间里安静得似乎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
“那时候我的公司在开发区,本来就远离市区,国内高校也没有技术转移相关专业,公司成立整整两个月,我一个人也招不上来。”石戈夫说。
2010年,刚从美国毕业回国的石戈夫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了北京培宏望志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科技成果转化”。当时除了他自己,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名词感到陌生。
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和变动,大国间博弈的重点逐渐向科技创新型技术和人才转移。我国每年社会投入了高额的研发经费,产出效率却难令人满意——如何将科研机构的全新技术和研发成果有效转化为商业市场中的创新产品,成为当下中国国内市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媒体报道,我国国内市场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如果未来转化效率可以提升至发达国家水平的40%,市场规模将达到4—5万亿元。
今天,石戈夫所创办的培宏望志办公地点早已由开发区搬到了市中心,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大数据模式的“科学英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也已获得北京市科委技术转移机构和中关村管委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的双重资质认可;公司内,包括石戈夫本人,共有12名技术经纪人——这家当年在开发区一度默默无闻,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一个客户都没有的小公司,逐渐成长为北京地区资质最全,技术经纪人数量最多的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公司,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石戈夫近十年的默默耕耘。
填补市场空白
石戈夫还记得高考那年的夏天,阳光明晃晃的,刺得人睁不开眼,窗外此起彼伏的蝉鸣搅得他心烦意乱。当同学们一个个神色凝重地走进考场,他却独自收拾起行囊,准备到千里之外的异国求学。
石戈夫18岁离开祖国,来到日本东京极负盛名的高校——立教大学学习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又跨越太平洋,前往美国加州攻读MBA学位。
少小离家,只身在外生活的经历,让石戈夫显得比同龄人早熟;从小到大一起成长的伙伴全都不在身边,只能偶尔通过E-mail联系,他也经常感到孤独。
过于安静的生活让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学业:在日本读法律的时候,他就对知识产权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美国读书时,大洋彼岸技术流通的发达,技术转化产品的高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发现中国在这个领域还处于一片空白,于是开始认真钻研技术转移的相关知识。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的邀请下,石戈夫放弃了美国知名公司为他提供的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他决定回国创业。
在开发区的政策支持下,石戈夫很快成立了北京培宏望志科技有限公司。然而公司業务的内容,几乎没有人真正熟悉,国内高校又缺乏对口专业,人才输送困难。最初的两个月,石戈夫只能孤军作战。
那段时间,石戈夫几次都想放弃。“可是又不甘心,也不服气,就想跟自己较劲,再试一次,结果就这样磕磕绊绊坚持下来了。”石戈夫说。
他积极参加开发区科技局组织的会议和各种宣讲活动,抓住一切机会,不厌其烦地向外界宣传和讲解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的重要性。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有些紧张和羞涩,随着参加活动次数的提升,到后来,他觉得那些拗口又晦涩的专业性词汇,仿佛自己有了生命,当他面向台下的听众,张开嘴,这些词汇便会自觉编织成句子,从他的嘴里溜出来。
石戈夫记得,那年夏天异常炎热,让他想起高考那一年:知了焦躁不安的叫声,明晃晃的骄阳,没有一丝风。
三个月的时间,他在这座炎热的城市里四处奔波:做了近百场培训,走访了150多家企业。烈日炙烤下,柏油路几乎融化,他感觉自己身体里的水分在一点点蒸发掉……
当他终于拿下第一个客户——北京国富商通科技有限公司---商务部电子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知名公司,他觉得身体已经几乎透支,可巨大的喜悦和满足却让他感觉不到疲惫。
助力技术落地
实现零的突破后,企业的大门开始陆续向石戈夫打开:京东方、利德曼、舒泰神、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相继成为他的客户。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逐渐为大众接受,培宏望志迎来了生机。
“如何把真正的高科技转化成商业,这其实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科技成果转化在中国已经提了数十年,但其实一直以来,每年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型企业的科研成果中,都有大量技术是没能实现转化的。”石戈夫说,包括中科院、农科院、清华、北大在内的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研究技术,写个报告、发篇论文、申请专利后,往往就被束之高阁,很难得到走向市场的机会。
然而,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如果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没有得到转化,这项技术很可能就变得落后,再无意义。“技术库存过剩”是中国科研行业的一个巨大矛盾和问题点。尽管国家多年来都在强调成果转化,但一直都没有找到好的模式把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转化成产品、转化成创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技术的进步是真正驱动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将专业技术应用于具体产品、惠及社会,也正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