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土豆》课后有感
2019-10-09夏桂萍
摘 要: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任何事情的参与意识和热情都很高,往往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想法,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他们,而是应顺势引导,在教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做人。此篇文章是因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引发了我的思考而做。
關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思维
《背土豆》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其中的一节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设置了《生活中的数》(10以内数的读写)、《比较》(大小、高矮、多少、长短等),让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一个知识认知的过渡和心理上的适应过程。这部分内容出现在课本36页、在学习完5和6的加减法之后。按照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本开始以“老鼠背土豆”这一童话故事入手,借助前面学习的加减法的知识,我很顺利的引导学生学习完了7的拆分,正确完成了关于7的分解的表格的填写,学生也能顺利地进行得数为7的加法运算和被减数为7的减法运算,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完成课本练一练的相关练习了。没想到,问题出现了:
练一练的第二题是:7根香蕉,分给2只猴子,可以怎么分?
本题的目的是结合猴子分香蕉的情景图,借助学生手中的学具分一分,体会数的组成,进一步巩固7的减法。
我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给了学生,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分法,多数孩子的分法如表格所示:
可是,另外几个孩子的分法吸引了我,并引起了我的思考:
孩子甲说:我先给每只猴子分3根,剩下的一根我从中间分开,每只猴子再分半根香蕉。
孩子乙说:我把每根香蕉都切成两半,每只猴子拿每根香蕉中的一半。
孩子丙说:我给每只猴子分3根香蕉,剩下的一根我自己吃了。
听到这儿,班里的孩子们都笑了,我也微微地笑了,我接着问这几个孩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分?”
其中一个孩子说:“这样分公平啊。”另外几个孩子也嚷嚷:“就是啊,这样公平啊”!我发出一个暂停的手势,班里的孩子们马上都安静下来了,看老师怎么说。
我被孩子们这样的想法震惊了。首先,在这几个孩子的心中想到的是公平——每只猴子分到的东西一样多,其次,孩子们知道为了达到公平,要把一根香蕉分成两半,尽管他们没有说出平均分(二年级认识除法一节内容中学习)的名称,但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想到了要平均分,想到了一半这个概念,说明孩子们的心中,已经有了超出课本内容的东西了。虽然他们的想法超出了大纲对一年级小学生的要求,但想法是正确的,不能为了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决了孩子们的超前思维,也不能折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想到此处,我对几个孩子提出了表扬,肯定了他们想法的正确性,也对他们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鼓励,之后,我又告诉孩子们,两只猴子分的香蕉可以不一样多,就像我们人一样,大猴子吃的多一些,可以多分,或者大猴子照顾小猴子,它自己可以少分一点,香蕉要一根一根的分,这样吃不完比较好保管。到此,学生心目中达成共识,有了“正确答案”。
课后,我对课堂孩子们的表现大加赞赏,但同时也进行了深刻反思。为什么小学阶段,在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方面,低年级的孩子比高年级的孩子积极,大胆,只要老师稍加鼓励,他们就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高年级的孩子,上课举手发言的明显不如低年级的孩子那般踊跃,一方面,是孩子们想法多了,怕说错了引起同学们笑话,另一方面,高年级的孩子思考问题较低年级的孩子更趋向于完善,追求答案的准确性,经过几年的训练,他们知道老师课堂上提出问题想要什么样的答案,会按照老师预设的思路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长久这样下去,孩子们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似乎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增加多少,他们只会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忽略了过去的方法也不错的,正所谓学习新知识,忘记旧知识。这应该不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想要的结果,也不是老师们的初衷。我在思考:数学课究竟教给孩子们什么?应该达成什么目标?
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既要是学生掌握现代生活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单纯的数的运算;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数学素养,还是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而灌输一些解题的固定思路,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还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追求一种全班的及格率而去按照考试模式强化训练,全班学生做一样的卷子,一张卷子全体学生都挨个做完。与其这样,我们不如把学生分类,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只让他们做最基础、最简单的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让他们完成一般综合性强的问题;思维活跃的孩子,每天适当增加一两个开放性问题,让他们去思考,探究,这样,困难学生不会感觉到有压力,不会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有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就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这一目标。
3.
课程标准还指出,课堂教学还应贯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小小的一堂四十分钟的数学课,一年级的孩子竟然能把公平两字说出来,可见在孩子幼小的心中,也是渴望公平的,不论是家境好的还是一般的孩子,不论是聪明孩子还是智商平平的孩子,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希望老师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每一个人。数学课,我引领孩子们学知识,孩子们也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不断地成长,这,就是一堂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简介:
夏桂萍,甘肃省酒泉市,甘肃省酒泉市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