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阳冰《篆书千字文》风格

2019-10-09王珏

艺术评鉴 2019年16期
关键词:篆书风格

王珏

摘要:在书史上李阳冰具有举足轻重的崇高地位。我国篆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书家便是李阳冰,他上承秦代李斯、下启清篆发展。本文通过对李阳冰篆书的风格研究,对《篆书千字文》在笔法、结体、章法的深入分析,总结李阳冰整体书风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篆书的影响。

关键词:李阳冰   篆书   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40-02

李阳冰,字少温,盛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与书法家。好古,善于词章,精于小篆。他精研篆籀30年,刊定《说文刑正》30卷,复兴沉寂千年的秦代篆书。李阳冰以李斯的《峄山碑》为初学范本,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书风格开一代篆书风气,且一生致力于恢复篆书的传统地位,在当时便声名远赫。他对于秦代书法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后世篆书的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对其评价亦很高。

《篆书千字文》石在陕西西安学府,现存不详。明代屠隆所著《考槃馀事》注释:“李阳冰篆书《千字文》,见《宣和书谱》,御府所藏,或系拓本”[1]。《缙云文化研究》注:“《千字文》法帖为李阳冰临周兴嗣的《篆书千字文》,作于乾元四年(761)当涂令的任上”[2]。

目前对于李阳冰具体作品风格研究较少,特别是在技法形态方面的论述。本文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旨在对李阳冰《篆书千字文》进行深入的技法风格研究并与取法碑刻对比,更加直观形象的阐明其艺术价值。

一、《千字文》的艺术风格

李阳冰传世作品都为碑刻,且传世真品稀少,因而其书法风格研究需要笔者在作品研习的基础上对其笔法、结体、章法进行剖析,来阐释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风格特征。

(一)尚婉而通的笔法

孙过庭曾在《书谱》中对篆书评价说:“篆尚婉而通”[3]。清代刘熙载《书概》中提到:“婉而通莫过于筋”。[4]从秦代李斯开启中国书法中锋运笔的基础后,后世不断探索总结。婉而通的基础就是筋骨,而要做到线条具有筋骨,则必须中锋行笔。汉代蔡邕《九势》中归纳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5]。可见用笔时笔头聚集在中心处,运笔时将毛笔尽量提起,裹锋前行,点画的书写也不能偏离中锋的运笔才能使线条婉转通达。《千字文》中,李阳冰对于中锋用笔的领悟随处可见。笔画在收笔处显示出略微的纤细,此便是中锋用笔到收笔时自然而然出现的。陈槱总结了李阳冰书法妙笔之处便是锋常在点画中,由此可见,李阳冰的笔法完全继承了李斯的中锋用笔的规则,让线条具有明显的挺拔俊丽之感。正确的运笔使得李阳冰的篆书相比于其他书家更亘古有味。

(二)圆融秀丽的结体

纵观各个时期的小篆,均为大小一致、左右均等、线条粗细相同的特征。这样的结体方式使整体工整严谨,一派端庄肃穆之象。但缺陷也显现出来,字的横画与竖画较多时,则比较杂乱拥挤。李阳冰在继承传统结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吸收前代各个碑帖的特点后加入了圆转修长的元素。

1.修长

赵子函的《石墨镌华》谓:“观其篆瘦细而伟劲飞动若神,欧阳公以为视阳冰他篆最瘦,余谓佳处正在此”[6]。李阳冰一改往日篆书结体,变方正为修长,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上下更加舒展。因而欧阳公认为李阳冰的字视觉上呈现为“瘦”。

2.圆转

不仅如此,他加大了笔画转折处的圆转,增加了曲线的应用,弧度较之于前代的篆书更加大而圆。这样的处理方式,使整个字更加的活泼灵动,流动感更强,视觉效果舒展。如碑中的“亡”“利”“囊”等字,每个字的圆转笔画都体现出作者的安排布置。

3.偏旁化结字

李阳冰同时作为一位古文字学家,对于文字的研究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结体方面,在此之前各个朝代的小篆谨遵法则,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及半包围结构等在其中表现的并不突出。反观李阳冰的《千字文》,則有明显的偏旁部首化结构。例如“阳”“珍”“结”“称”“芥”等。左耳旁、王字旁、绞丝旁、禾字旁、草字头不论是上下还是左右都有些许的空缺。空缺的意义则是强调其字的偏旁部首。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初学者直白的了解到汉字偏旁部首的作用,实用性也同时被加强了。

(三)端严工整的章法

1.单字内部章法

李阳冰在处理单字内部章法独具匠心,虽说一般篆书呈均等对称之形,但结构复杂之字则需要通过彼此的避让实现字的完整统一。如“树”字属于左中右结构,假设左中右都均等对称,则会变得呆滞死板,影响整体的和谐。李阳冰则把这个字处理为中间略小而两边略大,中间下方的留白使整个字灵动错落,兼顾了统一性与美观性。“赢”字属上下结构,但同时下半部分也属左中右结构,复杂结构中字的章法布局显得尤为重要。李阳冰的处理打破了上下一致的布局,采用了上小下大、上窄下宽的方式,强调了字内的主次问题。

总体上其字内的空间布局依旧遵循了篆书左右对称、上下一致的秩序感,同时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优化。

2.字与字的章法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的章法延续了标准的秦代篆书排列布局,字体修长,有行有列,行列分明,行距明显小于列距。每个字都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平正均衡,上下左右之间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整体章法舒展有致,均衡对称,气息贯通于整篇作品中。

二、《千字文》形态与《峄山碑》形态的图像比较

朱长文《续书断》说:“阳冰生于开元,始学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精探小学,得其渊源,遍观前人遗迹,以谓未有点画,但偏旁模刻而已”[7]。从文献记载看,李阳冰师法李斯,继承了正统的秦代小篆,却也有所不同。现将李斯的《峄山碑》与李阳冰的《篆书千字文》进行单字的分析比较。

如“帝”字,相比李斯而言李阳冰把左右曲线的弧度加大,下半部分的层次更加分明,空间相对比较空阔。《峄山碑》中“当”字,下半部分的空白较多,呈现了上紧下松的结构。李阳冰则把下半部分展现为屈曲的线条,整个字舒展爽朗。比较李斯《峄山碑》中的“臣”字,字体偏方,转折处多直白。李阳冰整体字势偏长,竖弯则延长至平面以下。《峄山碑》中“此”右半部分与《篆书千字文》有异,左半部分“止”也截然不同,秦篆竖画的左右接近竖画开端,而唐篆则具有一定距离。“如”字的差别在于对竖画的书写,李斯运用两条竖画连接而成,李阳冰则一笔顺下,凸显弧度。“不”字为中心对称式的结构,竖画两侧的弧线相比较而言,李阳冰侧重于外扩,空间结构外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阳冰完全继承了李斯秦篆的笔法系统,掌握了篆书的基本特征。同时并不局限于秦篆,广泛吸收了《石鼓文》、汉篆、《三体石经》等融合创造出不同的形式,为后世篆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启示。

三、《千字文》对后世的影响

唐舒元舆的赞阳冰曰:“当时议书者亦皆输伏之,且謂之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斯有倍矣”①。就连李白也称赞其书法:“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众多书家对于李阳冰都极尽溢美之词,足以说明他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不论在书法还是文学造诣上,李阳冰都为世人所惊叹,尤其在书法上。北宋朱长文的《续书断》中曾提及:“当世学者皆倾伏之,以为其格峻,其气壮,其法备,又光大于秦斯矣”。自此之后宋代释梦英、徐铉,元代赵孟頫,清代孙星衍、莎神芝都沿袭了李阳冰篆书的风格,现代众多的书家与书法爱好者也同样以李阳冰为学习的模范。由此可见,李阳冰不愧为复兴小篆第一人。

四、结语

李阳冰在笔法、结体、章法上的尽善尽美,使其小篆成为学习法度、规矩、锤炼线条感的佳本之一。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为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养与儒道精神为他的书法注入活力。从临习到创新、从稚嫩到成熟,李阳冰三十年未曾懈怠。他对于传统篆籀的承袭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后人学习的楷模。也为后世篆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学习借鉴的方式。

注释:

①见《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玉筯篆志》。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元和八年进士,大和时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

参考文献:

[1][明]屠隆著,赵菁编.考槃馀事[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71.

[2]王达钦著.缙云文化研究续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355.

[3]孙过庭.书谱[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6.

[4]刘熙载.书概[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82.

[5]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45.

[6]李砚.李阳冰篆书风格的研究与借鉴[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7]朱长文.续书断[A].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26.

猜你喜欢

篆书风格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我的篆书观
书法技法讲坛—篆书技法45例(十二)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我说当代篆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