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构建

2019-10-09李婕婷

艺术评鉴 2019年16期

李婕婷

摘要:在尊重多元價值取向,推崇多样审美趣味的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面临着不同价值立场的对立冲突,在某些时候难以达成评论共识的问题,给文艺评论引领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不利影响。如果大众文艺评论能够从大众生活现实出发,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艺的审美价值、人民性价值为共通标准构建评论共识,将更好地发挥文艺评论引领大众、凝聚共识的“聚众”作用,有助于促进大众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

关键词:分众化   大众文艺评论   价值分化   共识构建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08-03

“分众化”是近年来较常见的社会文化流行热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大众传媒及商业营销领域,指称的是对社会“大众”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细分的方法。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日益开放发展,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不同大众群体的各种文化需求及多样价值诉求都受到了充分尊重,获得极大程度的满足,可以说,我国大众文化已进入分众化发展的新时代。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文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先进性,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一种“被分割了的大众”[1]的现象正在全社会蔓延开来,秉持不同价值观念的分众群体如何和谐共处,各领域纷纷“去中心化”又如何构建团结共识?在时下相当火热的大众文艺评论领域,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大众文艺评论主体的分化,大众群体的社会分化,大众文艺现象的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都使得大众文艺评论既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又有着不同价值立场的对立冲突,评论者就某些问题难以达成共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所以,如何构建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标准就成为当前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众文艺评论的分化现状

社会大众客观上是由不同的分众群体组成的,存在着多层次的差异性和价值诉求的多样性,每一分众群体的价值诉求均有其所处立场的合理性,从人本主义的角度看,理应受到尊重。正如有研究者所说:“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社会,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有它存在的依据,因此,任何价值都不能成为评价其他价值合理性的唯一准绳。”[2]在分众化时代,对现代人群差异化价值取向的尊重使得多元价值具有了极大合理性,面对大众文艺现象,文艺评论也并非局限于同一标准,而完全可以各执标尺,自由争鸣。

当前的大众文艺热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三十多年来迅猛发展,在文化市场中占据了最主要份额,使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所依凭的主流文艺、精英文艺都难以抗拒地边缘化。在文艺形态上,出现了大众文艺、主流文艺、精英文艺的分化,而对文艺市场的消费者而言,自然就有兴趣爱好不同的分众群体,评论家作为特殊的一类消费者,其内部的分化趋势也很明显。

早在大众文艺蹿红伊始,对于新兴的商业性大众文艺,评论界就有针锋相对的两种不同评论立场,如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一种是从道德主义的角度,应用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就大众文艺所携带的消费社会的精神侏儒化、享乐主义、平面化、非深度化等后现代特征进行了严厉批判,呼唤和守望“人文精神”;而另一种对立观点则从历史主义角度,对于大众文艺的世俗化发展给予了总体肯定,认为其是对前现代专制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同样是文艺研究领域专业的评论者,明显前者处于精英主义启蒙立场,富于理性批判精神,后者的立场则更倾向于民间大众,对世俗趣味颇能包容理解。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评论家对文艺现象认识的加深,有部分持精英立场的评论家改变和修正了他们抵制大众文艺的强烈态度,但出于不同视角,有许多评论者依然有意无意地对大众文艺持否定和批判态度。

再如关于通俗小说热潮,有严家炎先生、陈墨先生那样从反传统、释个性的世俗化角度称金庸小说与《石头记》一样“同属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作品”的赞誉式批评,也有何满子先生、王彬彬先生、袁良骏先生等从文艺及文艺批评应继承和弘扬“五四”为人生、反封建的新人文精神的超越性角度出发,认为武侠小说所热衷描写的各类好皇帝、清官、侠客等封建时代救世主形象,同要求“中国人民站起来”新的人文精神背驰,对金庸小说及其“学术界代言人”给予激烈的否定性的批评。至于《欢乐颂》《爸爸去哪儿》《大秦帝国》等一些现象级的大众文艺代表作,各种评论争议更是极为常见。在各类观点纷呈、自由争鸣的热烈氛围中,却也不免有时令普通受众对大众文艺到底该歌颂什么、批判什么的价值取向产生疑惑。

虽然文艺世界创作和接受的丰富多样决定了文艺评论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标准,但多元价值取向的极端自由发展也会产生不同认知维度间的鸿沟,造成不同价值层面的分裂与隔阂。正如商业传媒领域所总结的,“分众虽然意味着对特定人群产生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排斥绝大多数族群的消费者”。[3]所以,虽然我们可以自由进行价值判断,但为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分众化隔阂,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构建共通价值标准,寻求价值共识也很有必要。一般认为,文艺评论在人性和人生的价值的终结性标准上是统一的,但问题在于,人又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是社会关系中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又存在着客观差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的情势下,如何认识人性和人生的差异化价值,是大众文艺评论构建共识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挑战

文学即人学,文学艺术以审美的方式反映了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而文学研究也以正视和研讨人的现实生存境况为宗旨,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构建应建基于对现实大众生活的合理认识。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与快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的潜能爆发出来,个性得到发展,欲望获得解放,大众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则由于竞争的不公平性,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衡,产生了贫富的悬殊,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分众群体间的利益诉求也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牾,随之带来某些消极的大众心态。这些问题在文艺领域中不乏表现,而大众文艺尤其是表征广大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大众在对大众文艺的欣赏中,释放和发泄着他们的社会情绪,而大众文艺也在不断扩大、巩固、发展大众的社会情绪,无形中引导着大众的社会情绪。在对《小时代》《欢乐颂》的评论中不乏宣扬拜金主义,社会阶层固化妥协的批判之声,而又获得了相当多的赞同支持,正是大众文艺评论经由大众文艺与社会现实、大众情绪的互动因应。

社会现实的多样复杂,决定了对大众生活世界的价值判断应秉持唯物史观立场和辩证的科学态度,以获得较科学的合理认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与过去相比,当前社会经济进步,价值取向多元开放,生产力充分发展,人们的个性和思想得以解放,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辉煌成果,促进了人民大众的自由发展。但是,也要看到,个别群体或个体发展不自由、不平衡的情形确实存在,其中的现实问题和深刻背景原因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事物的发展总是蜿蜒曲折的,对当前的不良状况努力克服、升华,是通往终极自由之地的必经旅途。深刻把握好这一总体感,是当前大众文艺评论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前提。

另外,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多元的文艺形态展现的是不同侧面的社会生活,因而,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构建也就要求评论主体走出各自的舒适圈,走向大众,对大众生活有具体生动的切实感受。分众群体对某一文艺形态的偏爱,对某种审美趣味的特殊欣赏,透露出其所处的独特生活样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大众文艺无论题材风格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在反映大众生活,满足或迎合了大众的生活想象方面一定是相通的。评论主体唯有贴近大众生活,关注大众生活,了解和懂得大众的真实生活需要及情感需求,使自己的情感与大众的情感相融合,使价值判断与客观现实相契合,从历史与现实辩证结合的角度去开掘,方能深入分析认识大众社会的现实问题,增强评论的现实针对性与论说信服力。

三、大众文艺评论的共识价值

尽管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如此充满差异性矛盾,大众文艺中混杂着的低俗粗鄙趣味、自由拜金主义价值倾向确实为不同评论主体客观评价大众文艺带来了困难,但如果我们将大众文艺的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要求相结合,还是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达成评价共识。

首先应保证大众文艺评论的基本道德立场,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也就是大众文艺评论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尺度对大众文艺進行初步的价值评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高理想,也是实践层面的最低要求。其所涉及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理想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也是人人应遵守和践行的最基本道德准则,更是在分众化多元价值取向中凝聚共识,进行价值重构的重要依据。在大众文艺生产传播中,既使没有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但在最低层面上,至少不能违背。而无论大众文艺评论主体在价值取向上有何种差异,总还是可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进行较好的沟通交流,以促成评论共识。

其次,在大众文艺评论中要有一定层次的审美价值要求,不能以大众文艺的通俗性、世俗化特征而降低或损害其审美趣味的提升。大众文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审美趣味是其内在规定性。但在传播接受过程中,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大部分精英文艺、经典文艺相比,大众文艺往往以量取胜,却有失美学品味,这也是大众文艺最被评论家诟病所在。在分众化时代,对大众文艺受众自主性的尊重不能以放弃审美价值为代价,而且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经由审美体验过程才能更好发挥出来,对大众文艺的审美价值进行适当的分析评判,将有助于提升大众文艺质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众的审美素养。

最后,在大众文艺评论中还应有自觉引领大众的人民性价值立场,追求能代表时代先进性的更高价值。人民性概念最初生成于18世纪西方文论的民族性概念,具有表现民族独特思想情感的内涵。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逐渐被赋予了阶级性、革命性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内容。在新世纪以来对人民性进行“底层性”“公民性”“后人民性”的窄化、泛化和虚化理解倾向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赋予“人民”以个体性意味,“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4],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性的历史内涵,充分体现了对分众化时代大众个体本位价值的尊重、支持与弘扬。在笔者看来,大众文艺评论的人民性价值立场除了体现于以上所说民族性特征、社会主义内容、个体本位关怀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批判精神。正如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却也从不避讳国民的品格缺陷,刀笔直面剖析国民性一样,大众文艺评论也应秉持不同于“精英”立场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立场”[5],兼有现实人文关怀与理性批判精神,坚持社会历史发展与现代性审美建构的协调统一,对大众及大众文艺给予更好期许,提出更高要求,促进大众和大众文艺的时代进步。

四、结语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4]当前我国大众文艺已呈良好的普及态势,但其品质的提升则离不开大众文艺评论的努力。在价值取向多元的分众化时代,大众文艺评论应尽量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审美价值、人民性价值观念层面上达成共识,发挥引领大众,凝聚共识的“聚众”作用,促进大众文艺发挥积极社会功能,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然,安珊珊.社会视域中的媒介分众现象分析[J].当代电视,2005,(08).

[2]曹海峰.多维视阈下大众文化分众化成因及趋势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3]董广安,李瑗瑗.分众化认知上的几个误区[J].新闻爱好者,2003,(12).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5]赖大仁.大众文化批评的价值立场问题[N].文艺报,2003-0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