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祝允明《和陶饮酒诗廿首》中的“功”与“性”

2019-10-09冯梓月

艺术评鉴 2019年16期
关键词:章草学书小楷

冯梓月

摘要:祝允明《论书帖》有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本文从祝允明“沿晋游唐”,后期“学习宋元”的学书理念入手,对其晚年所做《和陶饮酒诗廿首》进行分析。通过结合作品内容详述其中技法和整体风貌,从而探究作品中“功与性结合”的特点。本作是他小楷与诸体并行、异体掺杂的典型,其中章草和小行楷的部分显示出他后期“掺宋人意”的学书经历,体现出他潇洒自在作书态度。祝允明的这种学书理论也为我们如今的学习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关键词:祝允明   《和陶饮酒诗廿首》   “功”   “性”

中图分类号:J2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042-02

一、《和陶饮酒诗廿首》的创作背景

元代赵孟頫的复古主义,对当时大部分书家影响颇深,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明初书坛影响最大的宋克,他开“台阁体”先河,并为沈度、沈粲二人所延续,但由于明初的统治者实行高压政策,反映在书法上则是使当时书家陷入到一种程式化之中,出现了以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阁体”。直至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人的出现,他们对于时风持有不同的态度, 从“台阁体”中独立出来,使得明代小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因此有“吴中三家”之称。

《和陶饮酒诗廿首》就创作于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诗文写于弘治十二年,时年祝允明年满四十,他在接连不中的打击中渐渐心灰意冷,遂有感而发作此诗,在诗文的小序中,祝允明交代了自己的创作心境:

“仆本拙讷,缪干时名,两年之间三谒京国。游趣既勌,风埃黯然,舟中有二苏和陶诗,夜灯独酌,读其《饮酒》廿篇,不勝怅慨,聊复倚和。①”

我们知道苏轼晚年的仕途并不尽人意,仕途失意的祝允明认为自己跟苏轼有着惺惺相惜之处,反映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并隐隐产生了自托于陶渊明的心境,想要以陶渊明的心态来面对自认惨淡的人生。然而祝允明却不是一蹶不振的,他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他在诗中发出了“遐览天地间,何物如我贵?”的反问,这也为他日后不再执拗于官场,辞官归故的晚年生活埋下了伏笔。晚年的祝允明喜独居作诗文,崇尚禅宗,放浪形骸甚至玩世不恭。这些在他豪放不羁的草书作品中有更为直观地反映,正是如此境遇,使他的书法不再专注于晋唐,却与宋代的文人意趣不谋而合。

二、《和陶饮酒诗廿首》中的功与性

祝枝山《论书帖》有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②他认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应当将技法与精神世界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一点深受其岳父李应祯的影响,李应祯针对台阁体提出的学书思想,就是自我创新意识,这种思想的熏陶使得祝允明一直秉承着学习古人与抒发胸臆相结合的学书理念,他在精学古人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家风貌,既有迹可循,又得以释放情意。

本诗卷以小楷和章草相掺杂,诉说出作者的心境。从内容来看,本卷作于他一生心路历程最为困苦的时段,并且宋人“尚意”的书学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此时六十六岁的祝允明心中,通过用笔的技巧和章法的布局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情。从技法上来看,本卷的字里行间不仅透露出钟繇的古朴雅致,还结合了二王秀劲俊朗的用笔。卷末还有数十行的章草跃然其中,整幅作品无一不透露着书写者崇尚“高古”之法的信念。此二点与祝枝山一直秉承的“功性一体”不谋而合。

(一)上承晋唐,下取宋元

所谓“功”,指的就是用笔技巧之功力,本帖中展现的不仅有传统晋唐小楷的高古形态,还将宋元行草的神彩嵌入其中。由于书写前中后期的心境不同,导致书写速度和用笔的不同,故将其分为三部分来看:

第一部分的小楷。结构趋扁,行笔短促,点画的处理以圆为主,厚重饱满,运笔精到不失气韵。横画出锋,起行转顿挫有致,略呈拱弧,右上而倾。横折自然始转,加重竖画,使得横竖粗细对比明显,提勾不过度锋芒,捺画舒展行笔平稳,厚重圆润,有一种迸发式的弹力与韧性,不做过多姿态,从中可观得钟繇《荐季直表》笔意。随着书写速度的加快,用笔粗细对比在视觉上有很明显的减弱,瘦长的笔画增多,横竖亦不做过多提按,捺却出现了明显“一波三折”的意味。同时字的结体也愈加瘦长,从中可窥王羲之《孝女曹娥碑》及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采。

这与他早年的学书经历有关,他自幼聪颖,学书路上受到祖父祝颢、外祖父徐有贞的熏陶教诲“俱令习晋唐法书,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③。其《怀星堂集》云:

仆学书苦无积累功,所幸独蒙先人之教,自髫丱以来,绝其令学近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

第二部分为中部小行楷,整体气息在疏朗中多了一丝消散。横画短促有力故而字形结体瘦长,行笔爽快利落,字字相连不刻意追求过多的粗细对比,布白更加生动,字势欹侧,行气错落,字里行间显现出黄庭坚笔韵。祝允明早期并未涉足宋人,直至中年时期科举考试屡次受挫导致性情大变,方才开始从宋元取经,由此出现小行楷。

三十至五十五岁是祝允明一生思想情感变化最复杂的时期。由于屡试不中使其性情大变开始涉猎宋元。“宋人尚意”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颇深,故而祝允明后期对写意抒情方面尤为推重,由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人生最后一次抄写《饮酒诗》时会出现诸体夹杂的现象,他将宋人以黄庭经、米芾为首的行书笔意带入到楷书的书写中,形成了祝允明最具特色的小行楷。

第三部分则为章草,祝允明章草流传下来的极少,他早年崇尚复古,章草作为高古的象征深受祝允明喜爱。祝允明不拘泥于某一帖,而是学习各家以融汇贯通,起笔果断刚劲,笔画简洁爽快,跌宕欹侧。他将单字内外的空间加大,使得整体上看章法舒朗空灵。他在学习章草时有自己的准则:

“章草须有古意乃佳,下笔重,要亦如真书,如点画明净。学者当以索靖、张芝、皇象、韦诞《月仪》《八月帖》《急就章》为模范也。”④

故而在这短短数十行章草中,汉魏之风尽显。后人姜宸英在《湛园书论》中给予其章草很大的赞誉:“章草书前朝惟宋仲温得张、索遗意,而过于放帙。枝山继之体,兼众家,故为明书家第一。”⑤可见其章草成就之高。

(二)流露心绪,抒发己意

“性”则是指在书写过程中流露出的书写者的情感、性情等方面内涵,赋予作品灵魂,这种融情入笔的学书观在祝允明中年接触到宋人“尚意”的观念后更加深入其心。由于书写内容和情绪状态不同,导致了同一作品呈现出了诸体夹杂的现象,将此卷分为几个部分来看:

首先,开头叙事,淡然处之。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诗作的背景,开篇小序带着他重回到了与苏轼惺惺相惜的那天,开头书风显现出的用笔虽字字丰富,但整体面貌趋于平和,通篇舒朗,行距拉大,小楷的结构趋扁,祝允明对字形把握十分巧妙,虽字字方扁,却在穿插揖让之间求得平衡,使得通篇看去并无乏味之感。

其次,追忆往事,心绪难宁。书写至此,笔者的情绪已经投入其中,心绪越发感慨,不自觉的行笔速度加快,肥厚的笔画明顯减少,横画也更加突出,笔画愈见瘦挺,视觉上显得更加修长。加之字势相较前五幅也逐渐略作右倾,致使更多了一丝平稳中求险峻的姿态。

再次,情到深处,不能自已。随着情绪的迸发,祝允明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绪,写到“手与造化能,身在造化中。顺时以道用,天人乃相同。如何负相鼎,而欲求张弓。”时,出现了章草。我们从这句话的涵义来分析其中缘由,他认为自己身在天地中,只要依从时间的安排,天子总有一天会看到他的才华,从而重用于他。表达了他青年时期对仕途的渴望,即使六十六岁再抄写时还是心有遗憾。袒露出了祝允明的心声,此处也将“功”与“性”相结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结语

祝允明的小楷书法之所以能够享此盛誉,得益于他能够以古为师,在传承的同时有所发展,精学古人的基础上微变其意,并融入自己的想法,加之他的草书功力非常扎实,故而他能既写魏晋风韵端严的小楷,又能为狂草泼墨淋漓,释放心绪。祝允明将二者运用自如相互借鉴,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风貌。

祝允明的小楷打破了台阁体的束缚,带领明中小楷书家如文徵明、王宠等人走向了一条正确的学书道路,并且祝允明非常注重在习书过程中兼有己意,能够借习书以抒发胸臆,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后人对其草书评价多于楷书,但我们仍不可忽视他的楷书价值,他打开了这一时期小楷书家的思绪,使得书坛呈现出多姿多彩地风貌,这种影响持续到明末清初才被董其昌所取代。

注释:

①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第48页。

②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第22页。

③肖燕翼:《中国法书全集·1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48页。

④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第5页。

⑤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582页。

参考文献:

[1]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

[2]肖燕翼.中国法书全集·13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崔尔平.明清书论集(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章草学书小楷
“发幽造秘”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西丽小学作品集
飘风忽举 鸷鸟乍飞
学书有感
小小书法家
张建书法艺术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