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疑诊IgG4相关性胆管炎并死亡1例
2019-10-09贾克东潘暐珵林小玉周长友陈霞娄芳
贾克东 潘暐珵 林小玉 周长友 陈霞 娄芳
患者,男,28岁,因“腹胀、尿黄11 d,纳差、乏力1周”于2017年9月22日入院。11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不适、小便色黄,一周前因乏力、纳差就诊于某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胃窦)浅表黏膜慢性炎,急性活动”,经抑酸护胃治疗,患者上腹部胀痛略缓解,但纳差、乏力逐渐加重并出现巩膜黄染,期间有发热,体温达37.8℃,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肝损待查”收住入院。患者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各类肝炎病史,否认饮酒及特殊服药物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黏膜、巩膜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查体未及明显异常。腹平软,全腹无明显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可疑阳性,肝浊音界存在,肝区有叩痛,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5次/min,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 466 U/L,AST 207 U/L,GGT 361 U/L,ALP 343 U/L,TBil 130.5 μmol/L,DBil 56 μmol/L。全腹部CT显示肝门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伴肝内胆管扩张,肝胃间隙淋巴结肿大,胃壁增厚,胆囊结石,胆囊壁局部增厚;左肾囊肿;盆腔未见明显异常。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系列、甲状腺功能、病毒学检查(甲、乙、丙、戊、EB病毒)、自身抗体、心电图及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沉46.00 mm/h;肿瘤标志物:CA125 52.80 U/mL,CA199 52.42 U/mL;尿液检验:尿胆原(-),胆红素2+,潜血 1+,入院初步诊断:黄疸原因待查 肝门部占位?
入院后进一步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见图1),诊断如下:(1)肝总管、胆总管、胆囊管弥漫性增厚伴强化,肝门部胆管梗阻伴其上胆管明显扩张;(2)右上腹肠系膜周围水肿改变,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3)胆囊结石,胆囊炎;(4)左肾小囊肿;(5)胃壁增厚。
图1MRI显示胃壁不均匀增厚,肝内胆管迂曲扩张,管壁增厚。胆囊扩张,囊壁增厚
入院后给予思美泰、复方甘草酸苷、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保肝、退黄及补液支持治疗,病情一度稳定,至入院2周患者出现脐周部位阵发性绞痛伴恶心,腹痛持续加重,伴肛门排气、排便减少,体检全身皮肤及巩膜黄疸加重,腹部软,中上腹部轻压痛。腹部X光立位片示多发液平,提示肠道梗阻。血生化检查胆红素增高至TBil 200.9 μmol/L,DBil 107.3 μmol/L,外送结果回报IgG4 3.26 g/L(正常范围0.03~1.4 g/L上海交大仁济医院)。
分析患者肝、胆、胃肠、淋巴结多部位受累,增强MRI显示胆道走形自然,肝门部胆管管壁均匀弥漫性增厚、强化并狭窄,同时显示胃壁、右半结肠壁增厚、强化,肠系膜根部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合患者IgG4升高,综合考虑初步排除肿瘤性病变,倾向于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断,决定给予激素冲击治疗。
入院第18天开始给予甲强龙500 mg/d,治疗后第2天,腹痛腹胀症状减轻,呕吐症状消失,第3天(入院第21天),开始排便,腹痛腹胀基本消失,给予拔出胃肠减压管,开始少量流质进食,肉眼观察黄疸减轻。肝功能化验 总胆红素明显下降(TBil 111 μmol/L,DBil 78.3 μmol/L,IBil 32.7 μmol/L)。
激素冲击治疗3 d后,减量至甲强龙 20 mg/d维持,同时给予保肝及其他内科支持治疗,每隔一周复查血清TBil和GGT、AL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一个月左右胆汁淤积不仅无明显改善,且逐渐加重,总胆红素最高达273 μmol/L,为了减轻淤胆造成的肝脏损伤,入院第45天行PTCD胆管引流并复查胃镜,胃镜显示胃体前壁一巨大溃疡,十二指肠球部可见对吻溃疡,球降交界处黏膜充血水肿,管腔狭窄,镜身无法通过,病理诊断:(胃体前壁组织黏膜)低分化腺癌。至住院第57天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所见肝周、脾周及腹腔、盆腔大量淡黄色浑浊胆汁样腹水,横结肠及胃窦部可见团块状病灶,表面灰白,无法推动。小肠系膜及腹壁可见多发灰白病灶;肝脏表面未见明显病灶,术后病理诊断:(腹壁+肠系膜)脂肪组织中见异型细胞,考虑浸润、转移性低分化癌,后患者自动出院并转至当地医院继续保守治疗,于3个月后因全身衰竭死亡。
讨论根据文献报道,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 IRD)是一种以血清IgG4升高,病变组织以席纹样纤维化以及IgG4阳性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多种多样的临床症状,其中胆道是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IgG4硬化性胆管炎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影像学上特征性表现是弥漫性胆管壁增厚,进一步导致近端胆管扩张,临床上呈现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常常与肝胆胰肿瘤性病变难以鉴别,甚至临床上许多患者被误诊为恶性肿瘤而进行手术治疗,最终通过术后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而确定诊断[1-3]。
本例患者以肝门部胆管梗阻为主要表现,MRI增强显示肝门部胆管均匀增厚并狭窄,肝内胆管扩张,排除肝门部肿瘤性病变,同时伴有胆囊壁、胃壁增厚,腹腔内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肠壁增厚等多个器官的弥漫性增生表现,后期MRI显示伴有胰管扩张,结合血清学检测IgG4明显升高,达到 3 260 mg/L,所以发病开始被考虑为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断。
按照IgG4相关性胆管炎给予激素治疗,在最初冲击治疗3 d时间内,患者黄疸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从治疗前200.9 μmol/L下降至111 μmol/L ,而且肠道梗阻症状解除,患者排气排便,腹痛减轻,提示治疗有效,但在激素减量继续维持治疗近一个月的时间,梗阻性黄疸不但没有进一步减轻,且逐步加重,血清总胆红素最高达273 μmol/L,因此从疗程中对激素的反应看并不完全符合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断。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最终决定给予全麻下腹腔镜探查术,同时再次进行胃镜检查,综合胃镜检查、腹腔镜检查结果和组织病理,诊断考虑为胃癌并腹腔转移,梗阻性黄疸考虑胃癌胆管转移所致。
该患者诊断的困难之处是与肝门部肿瘤的鉴别,临床上IgG4硬化性胆管炎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与肝门部胆管癌相似,非常容易混淆,理论上只有通过活检病理才能进行鉴别,但是实际工作中患者梗阻性黄疸明显,病情进展较快,肝脏穿刺病理检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限制了临床应用,另外穿刺活检也很难准确获取有价值的胆管组织,因此这类患者临床诊断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3]。该患者最终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小弯侧低分化腺癌,腹腔镜显示腹腔转移,尽管最终诊断认为梗阻性黄疸为胃癌转移所致,但是由于最后没有明确的胆管组织病理证实,严格的说真正的造成胆管狭窄的病因还不明确。单纯以胃癌转移依然不能很好解释在短时间内,同时出现胆管壁均匀增厚并梗阻、胆囊壁增厚、肠壁增厚并梗阻、胰管扩张、腹腔淋巴结肿大等多器官组织的病变,从发病特点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看更符合IgG4相关性胆管炎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