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析
——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9-10-09曹大友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创院校高职

曹大友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当前,国家正积极推行职业教育改革,坚持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够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结构调整,也是落实国家以创新创业带动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优质就业的重要举措。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基础素质教育范围并根植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范畴,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培养,以期达到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就业能力的内涵要求,并通过“双创”教育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顺利进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滞后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研究不够深入,思想观念落后,定位把握不准,部分高校只重视专业教育,片面强调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终生职业的影响; 有些人认为创新创业不适合高职教育,甚至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单纯指导创办开办企业,是面向少数人的教育,往往以学生创业的数量论成败,不注重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全面培植,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宗旨要求不相符合。

1.2 发展不平衡

教育部在 1999 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率先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概念,2002年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 8 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最近十年,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校改革以来,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被提高到重要日程,但也有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效机制,投入有限,高校间差别较为明显,整体上中西部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高职落后于本科。对于少数起步较晚的高职,或缺乏应对措施,或流于形式,离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尚有较大差距,需要下功夫追赶。

1.3 教育培养形式单一

高等职业院校由于观念滞后、目标不清晰、积极性缺乏等原因,导致“双创”教育的形式单调,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缺乏配套的实践平台,“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理念及科学技术应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大部分高校与社会企业行业脱节,闭门造车的多;部分高校迫于形势和压力,开设一两门课程,搞几次讲座大赛,疲于应付,第二课堂单调乏味,缺乏硬招实招。在指导“创业园”经营时,咨询管理跟不上,项目缺乏创新,质量层次不高,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1.4 课程体系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性、全程化、全员化教育,其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思维、行为方式、人生哲学、生活方式、生涯选择为历史使命,需要相对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系统支撑,并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但据调查,目前相当一部分职业院校尚未引起高度重视,课程不完整,体系不健全,未能很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教材无明确针对性,内容单调枯燥。有些学校用《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替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识课安排不合理,《企业管理》《投资与管理》等创新创业专业课的选修缺乏,学生对创新创业一知半解。

1.5 师资缺乏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师资普遍缺乏。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就安徽高职院校而言,由于缺乏积极的系列职称评定机制,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积极性不高,直接引进的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师资几乎没有,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只有少数几个人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完成不了国家规定的就业创业课时数量,很多高校连教育部规定的1:500的专职就业创业管理人员也落实不了。由于观念和措施配套不到位,全员化教育无法落实,创业实践指导更是无从谈起;二是结构不合理。多数教师是从思政和辅导员转化而来,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专业教师未能很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或职能部门没有很好的培训机制,专业化、专家化的程度不高;三是缺乏企业导师。大部分都是高校老师出生,缺乏创新创业实战经验或“双师”经历,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2 “双创”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1 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

全面考量学生的成长轨迹,把对学生创业人文素养的培植以及创业知识技能的提高作为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的主要目标,充分考虑满足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需求,不断改善和创造条件,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创造平台和载体。

2.2 倡导以“创新、创意、创造”为核心的导向原则

高校“双创”教育建设过程要始终坚持贯穿“创新、创意、创造”这一理念,以创造为融合点,将创业理念、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融入学生的人格培养、融入学生终身职业发展中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辅相成。

2.3 致力于打造开放和谐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宽松和谐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和创造思维。高职院校要从管理入手,创新管理育人模式,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管理使大学生从“高压”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倡导正面激励,减少负面惩戒,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开放师生与外界沟通交流通道,在教育管理上正确处理“管严”与“管活”的关系,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在教学上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手段上入手,打破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重点检验学生创新知识的获取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创新创业实践上,坚持创新创业与专业结合,老师与学生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自建项目与外引项目结合,构建大就业、大创业、大教育环境条件。

3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观念转变和机制体制上下功夫,全员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近几年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校长亲自挂帅,成立“双创”工作领导小组,把“双创”教育纳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以及保障等方面狠抓落实,成为“首批安徽省双创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和合肥市第一批“创业模拟实训、SYB、改善企业培训定点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推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结构图

3.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具有开拓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培养目标[1],高职院校尤以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为侧重点。因此,高职校必须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制定各专业的专业目标、教育定位、课程系统、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16年《关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必须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全过程,重新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框架,梳理各个专业的3-5门核心课程,尝试学分制试点,放开跨院系的选修课程,实现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更好转变。在培养方案中植入“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设定不低于2学分的课程必修学分。将技术发明(专利申报)、创业实施、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等纳入到适合本校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互联网+”下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政校企行”合作与产学研互动,形成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

3.2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6年开始,高等院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在校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和必修课,并纳入大学生学分管理[2]。高职院校要结合具体情况与学科专业特色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结合专业设置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和基本能力课程,考虑大学生创业的行业特点和创业意向,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识教育课程侧重于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教育,专业教育课程依据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创新创业行业进行针对性教育。与创新创业行业相结合的教育属于高级创业课程,面向全校开设。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等可以开设一定量的实践课。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目前在选修和必修上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建设了一批创新创业MOOC等网络开放课程,线上线下结合,并开设了一定量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表

3.3 建立创业导师制,完善师资结构

人才是核心,高职院校要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内引外联,逐步建立起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参与的导师团队,要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兼职导师。作为高校,要确立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主责,把提升创新创业的观念、教育水平作为入职培训、骨干提升的必修课程,选拔和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专职师资队伍,鼓励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要求专兼职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引导院系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的创业过程,增强实践性,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同时,要建立注重教学改进实效的实时反馈课程评估制度,优化创新创业导师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优秀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为创业(班)学生提供全程帮扶和持续指导。

3.4 积极打造“两个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核心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自2016年起,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工程,积极打造两个平台。一是建设 “立体化素质教育平台”,以“工商大讲堂”和“道德讲堂”二个品牌栏目为依托,传承中国优秀商业文化,提高学生商科文化底蕴。编制商科素质教育读本,搭建商科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职业情感,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综合素养。二是建设“技能大赛”平台,将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融为一体,校赛、省赛、国赛三级大赛协调贯通,达到全校专业教师参赛促赛全面覆盖,积极开展技能大赛的全面慧及与成果转化,学校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中成绩斐然。《2014-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显示,该校共获奖项194项,以总分90.12排名全国高职类院校( TOP300)第五位,位列安徽省高职院校首位。技能大赛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学生创新创业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3.5 建立“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支撑

“互联网+”全国创新创业大赛推动了“双创”教育的进一步落实,项目数量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从近几年实际效果来看,离国家对“双创”的要求呼应尚有差距,每所高校20%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率远远达不到,很多项目与“互联网+”结合不紧密,甚至把传统项目与互联网简单机械相加,对“互联网+”创新创业内涵理解出现偏差。“互联网+”其是指将网络产业和实际的产业相互融合而形成全新的网络经济发展形态,对高职院校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发展机遇,能够为市场经济注入新鲜的动力和活力[3]。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要紧盯市场需求,瞄准新产业、新业态,利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达成融通,产生新的发展业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利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使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提供先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案例,让学生有便捷地获取知识途径。从理论知识到项目实践,从知识培养到成果转化等,打造全新的资源平台,使大学生们享受到个性化、知识化、系统化的支持服务,真正体现职业教育优势[4]。

3.6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政策扶持

高职院校要加大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广泛引进政府、社会、企业行业、校友等资源,“引资入校”“引厂进班”,建立学校、地方两级创业服务平台,校企联合开发创业项目,实现校内创业孵化与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高校要提供好政策咨询、创业实战培训等服务,鼓励支持成立实体,充分保障创新创业场地、人员、资金等。适度放宽学生毕业年限,允许学生在保留学籍的情况下休学创业。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和创业奖学金,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平台培植优秀项目,鼓励教师将技术成果产业化并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数量的“三好优干”等评优评先名额奖励,在政策上充分予以体现倾斜。

猜你喜欢

双创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