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0-09丁璐
丁璐
434020荆州市急救中心,湖北荆州
急诊抢救室是医院一个重要的抢救场所,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对护士的综合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护士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自身和患者的生命安全[1]。而实际工作中,由于急诊抢救室工作量大,且非常复杂,患者病情变化快,护士工作准备时间短,导致安全隐患和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概率比较高。所以,全面加强急诊抢救室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2]。风险管理是在风险的环境中,将风险控制或降低危害到最小,并给予相应的对策[3]。风险管理用于医院护理工作中,对医务人员和抢救室的医疗设备等,均应进行风险防控和管理,能明显减少风险因子,取得理想的效果。2018年2月-2019年2月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100例,对部分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急诊抢救室收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4~75 岁,平均(55.75±2.40)岁。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7 岁,平均(55.70±2.5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理管理方法:⑴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增强风险控制,设定风险预处理的应急方案。⑵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具体方法: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组建风险管理控制团队,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和护士构成,以主任为核心领导,以护士长为工作指导,构建管理层体系,形成风险控制团队,做好风险管理前的准备工作。将急诊科全体护士均作为小组成员纳入其中,对每个护士进行方案建议征集,检查综合意见,不断改建风险管理策略。②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护理业务技术管理和服务对象均是急诊患者,因患者病情变化快,危害大,对护士综合能力要求和操作技能要求非常高。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在上岗前、后和上岗时,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对工作年限<3年的护士,每月进行1次培训,加强1次考核,对基础操作进行抽查,提升护理技能;并且科室内每月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全面提升新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基础护理能力,提升团队综合水平。③弹性排班制度:制定排班制度,实行一线、二线值班制度,以便随时应对突发情况,做好应急方案处理,尤其是重大意外伤亡等情况。④加强医患沟通:急诊科医患之间关系直接影响到合作的质量和效果,护士一定要从自身出发,树立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能积极配合,并且善于利用沟通技能,与患者积极沟通,构建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表2 两组护士检查及操作合格率比较[n(%)]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满意度,护士自制满意度调查量表,患者自愿填写,评分为0~100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89 分表示满意,<70 分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同时,由科室护士长和主管护师对责任护士的无菌物品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及操作技能方面合格率进行评估。
统计学方法:数据纳入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41,P<0.05),见表1。
两组护士检查及操作合格率比较:观察组护士在无菌物品灭菌、护理文书书写、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及操作技能方面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多变,风险发生率比较高。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种突发状况,护士一定要有风险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4-6]。风险管理目的是加强风险事件的预防,针对最易出现问题事件提前进行预防和加强风险管理。对抢救室的环境和医务人员进行风险管控,通过探究、评估这些风险,将其纳入制定的方案中。对医院人员进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核心思想进行培训,对护士的基础护理技能和专业护理技能、沟通技能、应变能力等悉数进行管理[7-8]。本次研究中从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提升,护士整体工作考核的合格率也明显提升,风险管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合理进行排班,保证了护士人员合理权益同时,提升护士整体的风险控制意识,最终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用于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合格率,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