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10-09黄康乐
黄康乐
410005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试验室,湖南长沙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属于血液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极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患者机体呈现高凝状态、存在出血倾向,为患者死亡重要原因。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疗效评估时,主要是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但骨髓穿刺为有创检查。近几年,伴随急性白血病的纤溶功能与凝血变化,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患者完成化疗后,白血病细胞会随之释放不同促凝物质,从而导致纤溶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1]。血浆D-二聚体属于纤维蛋白的一种降解产物,可以对恶性肿瘤疾病进行有效诊断。本文主要分析血浆D-二聚体检验在急性白血病患者病情进展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70例为试验组,同期选择48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70例患者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0例,均满足血液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且排除慢性免疫性疾病。试验组男3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5.5±3.5)岁。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4±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治疗和预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选择柔红霉素与阿糖胞苷联合治疗(DA方案),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联合化疗(MA 方案);对于M3 期患者,选择全反式维甲酸与亚砷酸化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行VDLP 方案治疗(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治疗时间为1~2 个疗程,按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情况,予以疗效评估[2]。70例患者中,缓解期40例,复发期19例。②血样采集和检测:以空腹状态抽取肘静脉血,通过血浆分离,进行枸橼酸钠抗凝处理,在温度为-20℃环境下保存,以便于检测,利用免疫比浊法方式,通过STA-R 的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配置与仪器相配套质控品和试剂,展开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通常情况下,检测正常值在0~0.5 μg/mL[3]。
表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二聚体水平对比(±s,μg/mL)
表1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D-二聚体水平对比(±s,μg/mL)
类型 n 初治期 缓解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40 18.04±3.26 0.29±0.0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0 3.41±1.18 0.35±0.21 t 23.4208 1.7195 P<0.05 0.0901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取SPSS 21.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初治期为(8.12±7.21)μ g/mL,复发期为(3.65±0.43)μ g/mL,对照组为(2.14±0.10)μg/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期与复发期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高,与缓解期(0.42±0.03)μg/mL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D-二聚体水平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期和初治期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其他急性白血病类型D-二聚体水平比较: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治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和其他类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近几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急性白血病属于较为常见恶性肿瘤,在病理变化过程中,主要是将白血病的细胞异常增生作为重点,或者出现细胞异常凋亡等[4]。因为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患者血管壁,使血小板不断下降,最终出现促凝物质的释放,导致机体呈现高凝状态。所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时,往往会造成纤溶亢进。
D-二聚体是由于纤维蛋白的纤溶降解造成特异型物质,其水平的不断增加,主要是对纤溶活性、凝血酶的升高予以反映,表明体内呈现纤溶亢进与高凝状态。对此,当进行血栓形成情况的评估时,通常是以D-二聚体水平为衡量标准,以便于进行原发性、继发性纤溶诊断[5]。受化疗药物影响,患者机体进行促凝物质的释放后,往往会激活凝血纤溶;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感染症状,从而加重了血管的内皮损伤等。在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会发生纤溶功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结合本次研究发现,两组对比,初治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相对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进展、疗效评估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