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2019-10-09周海峰
周海峰
415000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 常德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属于代谢性疾病,发生率较高,是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造成机体交感神经兴奋[1],促使机体代谢旺盛引起的。甲亢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代谢亢进,可合并饮食增多和身体消瘦、盗汗与心悸等表现,具有复发率高、病程长等特点。目前临床治疗甲亢的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碘治疗与药物治疗[2],其中最常用的是药物治疗。丙硫氧嘧啶及甲巯咪唑均是治疗甲亢的常用药物,这两种药物均可使机体内甲状腺素合成受到抑制[3],进而有效调控激素代谢水平,为明确这两种药物治疗甲亢的差异。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8例甲亢患者,分别采用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治疗,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11月收治甲亢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参照组男29例,女15例;年龄23~55岁,平均(35.14±9.82)岁;病程6 个月~4年,平均(3.14±1.52)年。试验组男31例,女13例;年龄22~55 岁,平均(35.20±9.75)岁;病程7 个月~5年,平均(3.22±1.4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甲亢诊断标准;②可耐受本次治疗药物,临床资料完整;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②药物过敏、重要脏器性疾病;③伴有严重肝病、血液系统疾病;④治疗配合度低,无法配合完成治疗;⑤未签订知情同意书。
方法:①参照组:给予丙硫氧嘧啶口服治疗,初始用药剂量控制在150 mg,3 次/d,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甲状腺功能,若病情有所改善,可适当减少药物剂量,改为25 mg/次,3次/d,并作为维持剂量治疗。②试验组:给予甲巯咪唑口服治疗,起始用药剂量为10 mg/次,3 次/d,治疗期间检查甲状腺功能,若症状有所减轻,可减少剂量为5 mg/次,3 次/d。3 个月为1 个疗程,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4]:①临床控制: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实验室检查提示指标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提示各指标基本恢复;③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提示各项指标接近恢复;④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
观察指标:①记录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皮肤瘙痒。②观察肝功能异常:直接胆红素异常、碱性磷酸酶异常、谷丙转氨酶异常、总胆红素异常。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2.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肝功能损害情况比较:参照组谷丙转氨酶异常3例,总胆红素异常3例,碱性磷酸酶异常1例,直接胆红素异常2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0.45%。试验组谷丙转氨酶异常2例,总胆红素异常2例,直接胆红素异常1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1.36%。两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讨 论
甲亢为内分泌科常见病,致病原因诸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据文献记载,甲状腺激素能使氧化还原速度加快,能起到加速新陈代谢的效果;若甲状腺激素使用过多,将会大大增加不良反应,引起代谢性亢进,使胃肠活动频率增加[6],促进氧化反应,使机体能力消耗,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诸如食欲增加、体重下降与大便次数多等症状。因此,及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必要。
甲巯咪唑为咪唑类药物,抗甲状腺功能可靠,能使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受到抑制[7],进而阻止碘化物氧化作用及络氨酸偶联,抑制T3与T4合成,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受到控制,最终使其水平降低。丙硫氧嘧啶是治疗甲亢的常用药物,能阻止甲状腺内络氨酸碘化,使甲状腺素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上述两种药物均会给机体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中甲巯咪唑具有更长的半衰期[8],肝功能损害更轻。本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与参照组对比均有显著优势,而肝功能损害比参照组少,综合来看,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疗效更令人满意,能提高患者耐受性,进而保障疗效,实用性更高。
总之,甲亢治疗中采用甲巯咪唑行之有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建议临床用药时加强观察,以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