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两种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效果以及预后影响
2019-10-09谭勇
谭勇
835000新疆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急诊科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严重缺血引起,院前急救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衰、休克,提示存在严重的心肌缺血以及冠脉阻塞[1]。同时,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病情恢复难度较大,可合并左心衰竭,病情十分凶险。院前急救是挽救合并左心室衰竭患者生命的关键,可对病情进行初步诊断,提高急救效果,改善急救后的生存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2]。目前,临床上尚无统一的院前急救标准,因此,本文将对比两种院前急救方式的救治效果以及预后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观察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52~76 岁,平均(64.37±5.55)岁。对照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53~77岁,平均(64.44±5.76)岁。
方法:对照组采取“先转运后急救”方式,仅进行简单的现场处理,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立即转送,途中采取相关抢救措施。观察组采取“先急救后转运”方式,现场给予常规急救措施,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确定未出现恶化趋势,安排转送。两组院前急救措施均包括以下几点:①体位调整:将患者调整为头高脚低卧位,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血量;②清理呼吸道: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吸氧或鼻导管给氧,尽量让呼吸功能发挥作用,避免呼吸衰竭;③生命体征监测: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0 mL+参麦注射液50 mL保护心肌;静脉滴注0.9%氯化钠10 mL+毛花苷C 0.3 mg,或直接静脉滴注呋塞米30 mg 进行强心利尿处理;静脉滴注0.9%氯化钠250 mL+硝酸甘油8 mg 进行扩张血管处理。
表1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对比[n(%)]
评价标准[3]:根据心功能改善程度将急救效果分为显效(改善≥2级)、有效(改善<1 级)、无效(无改善)及恶化(恶化≥1级)。根据急救后生存时间将生存情况分为良好(≥6 个月)、一般(1~6 个月)和不良(<1个月)。生存=良好+一般。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对比:观察组急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急性心梗发病突然,病情危急,常合并急性左心衰,具有极高的致死率。研究发现,准确高效的急救措施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于该病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患者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发病后常表现为循环功能障碍、呼吸不全等[4],可诱发心律失常及休克。调查显示,患者发病后1 h内死亡风险最高,因此所有急救措施应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延长救治时间很可能导致抢救无效死亡。
院前急救是急诊救治的重要环节,通过现场对患者进行初步病情评估,采取急救措施,可抑制病情发展,避免病情恶化,适用于突然发病且无法立即入院治疗的患者[5]。院前急救包括现场急救以及转送两个阶段,目前,尚无统一的院前急救标准,美国院前急救工作主要在转送阶段完成,欧洲院前急救工作则主要以现场急救为主。我国以往主要采取“先转运后急救”方式,但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均在转送途中意外死亡,尤其是转送时间较长的患者,影响急救效果[6]。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合并急性左心衰患者采取“先急救后转运”方式院前急救可提高救治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