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9-10-08周婧赵晓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思政信息化

周婧 赵晓娇

摘 要:“教育信息化2.0”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势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信息化浪潮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发现教育信息化进程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并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 高校思政课; 教师;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138-001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好网络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4月13日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新时代、新阶段。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是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随着新技术手段的不断涌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进入新的阶段,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刻不容缓。

二、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思政课教师的信息优势受到挑战

传统课堂下的教师具有绝对的信息主导地位和心理优势,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并没有什么信息优势可言。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信息时代下的高校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他们不再从报刊书籍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更多地通过互联网搜索和获取信息,特别是00后这一代人,被誉为“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随着他们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价值观更加多元化,传统高校教师的信息优势也表现出弱化的趋势,教师权威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传统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受到挑战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使新技术越来越多的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内容的表现,是任何教师采用任何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信息技术为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也给教师的教学地位带来了挑战。教师在面对新兴技术手段的时候,应该如何选择,如何利用,在辅助教学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不迷失教师作为课程讲授人和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如何正确地对待二者关系,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给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挑战。

(三)传统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从事教书、育人、科研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包括:现代信息意识、现代信息知识、现代信息能力、现代信息伦理道德[1]。但是,目前思政课教师的信息素养还没有达到足以支撑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水平,有相当数量的思政课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深入了解,不熟悉新技术和新模式,思想理念相对陈旧,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融合新媒体、新技术仅仅停留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的层面上,教学形式创新力度不够,形式相对单调,教学效果和质量无法大幅提升。

三、教育信息化2.0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带来的机遇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思政课教学资源无外乎教室、电教设备、教材、参考书、光盘、报纸杂志等,无论授课的班级数量是多少,学生具体情况如何,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几乎是相同的,教学资源缺少针对性且相对枯燥,课堂吸引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在继续使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实现形式,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等新兴技术平台延伸课堂,拓展课程内容表现形式。思政课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新技术和新平台,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更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前,教师发起预习,引导学生浏览媒体平台推送的与思政课相关的图文或者视频资料,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课中或者课后,学生可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见解,甚至就一些思政课上提到的热门话题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加深对思政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充分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用生动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增强课程吸引力,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同时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信息技术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思政课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教学资源之后,还可以针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整理可依据资源类型、资源内涵深度或者资源理解的难易程度等指标,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吸收率,再设计课程计划和课堂时间分配方案,有效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程重点的学习,突破课程难点的理解瓶颈。

教师在备课时对大量的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后,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例作为课程重难点的辅助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对课程内容做碎片化处理,例如制作微课、微视频等。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学内容虽然在形式上相对细碎,但每个碎片化的授课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是一致的。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体系进行再加工,形成教材的凝练版,以便学生在课后巩固时能清晰地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2]。

(三)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升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中,几乎单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产生自觉学习意识,学生自觉参与意识和课堂获得感较低,他们只是教学内容的被动吸收者。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逐渐趋于平等。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充分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学生自主选择权得到了有效维护,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是学习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这一前提下,思政课教师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學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主探索、自由学习、交流协作,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主体意识充分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获得感逐渐攀升。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思政信息化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