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活动中幼儿“全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2019-10-08顾青青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记录科学活动幼儿

顾青青

摘 要: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在科学活动中记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从科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全”记录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活动; 幼儿; “全”记录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5-075-001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是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奠定夯实的基础。在科学活动中记录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全记录”是一种幼儿将自己的发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等信息用绘画、表格、符号或口语等不同方式记录下来的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多维度、多手段的记录方法。本文尝试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内容和全记录的方式,从而促进幼儿科学活动中“全记录”能力的培养。

一、“全记录”的适宜性——遵循幼儿的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在科学活动中记录的内容、方式、工具以及教师的介入程度的不同,因此科学活动中的记录需要遵循幼儿的年龄差异,对于内容和“全记录”的方式进行选择,关注“全记录”的适宜性。小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可以采用小组记录、集体记录、亲子记录等不同的方式,而记录的工具可采用拍照、录音、贴纸等直观、生动的方式,比如在自然角中“大蒜生长记”的记录中,我们采用每周亲子记录一次,可以是绘画或拍照形式进行记录,幼儿给大蒜浇水了,我们采用贴纸的形式等,让幼儿逐步慢慢地养成观察记录的习惯。中大班幼儿随着自主性学习和思维的深广度的不断提升,可以采用绘画、符号等不同的方式记录;同时,也可以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内容的不同采用个人、小组、师幼、集体、亲子记录等不同形式的“全记录”。比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跑动》中,由于幼儿能力和年龄的不同,中班幼儿的记录重点是醋加小苏打能发生化学反应,让幼儿观察、探究后进行初步的记录;而大班的记录和实验的重点则是在50ml的醋中加入多少克的小苏打后不能再发生化学反应,对于量和记录的精准性更高,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在记录表中有一定的体现。同时,幼儿的观察经验以及记录的能力决定了教师对于“全记录”的指导也有一定的适宜性。小班幼儿的观察经验与能力的不足,因此科学活动的记录离不开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支持、鼓励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记录;中班的幼儿具有一定的观察、记录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学习、探索的技能,因此科学活动的记录可采取间接参与的方式,当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的引导,从而推进和鼓励幼儿尝试独立探究与记录;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记录的经验相对较强,在幼儿独立探究记录的同时注意记录表的分享,有助于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全记录”的适宜性,不仅遵循了幼儿的年龄差异,同时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循序渐进中发展幼儿的科学记录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初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全记录”的多样性——体现活动结果的差异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不用的方式进行多样性的“全记录”手段。根据实验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唯一的实验结果,二是不唯一的实验结果,我们把科学活动的记录分为封闭式记录和开放式记录两种。封闭式的科学记录由于结果是唯一的,导致了这样的探究活动相对比较枯燥,记录表相对单一,针对这样的活动教师更是要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記录实验的结果。例如纸的吸水性实验中,先让幼儿进行猜测牛皮纸、A4纸、餐巾纸做的纸船同时放入水中谁先沉入水底?然后再让幼儿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科学元素,不仅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等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教师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观察、记录实验的结果,促进幼儿科学记录能力的发展。开放性的记录由于结果不是唯一的,所以相对的“全记录”的方式是多样性、灵活的。比如在色彩过滤板的游戏中,将不同色板重叠在一起,会有新的色板出现,教师可准备相应颜色的贴纸或蜡笔,以便幼儿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多样的记录手段:颜色表示的、符号表示的,有两种色板重叠的、三种色板重叠的等。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记录的同时,还可以鼓励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游戏,如色素、颜料等,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全记录”多样性的发展。

三、“全记录”的连续性——促进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种植活动、主题性活动的记录应该让幼儿伴随事物生长以及主题推进的整个过程,系统的、连续性的记录对幼儿的科学知识的感知、理解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中的科学活动往往是身边的、贴近生活的科学,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感知科学、学习科学,用观察、记录、操作、实验、讨论……的手段获得直接的经验和知识。比如《种植蚕豆》幼儿从挑选种子、播种的疏与密、蚕豆花的颜色位置、“豆耳朵”的出现、蚕豆荚的猜测、造型等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蚕豆宝宝生长记》的记录本来记录蚕豆的一生,幼儿通过实验、记录发现影响蚕豆产量的因素有种植的疏密、蚕豆花长在一侧还是四周的位置等,不同颜色的蚕豆花长的蚕豆大小、颜色都是不同的。这样连续性的观察、记录,幼儿通过比较、讨论等不同形式得到结果,可以促进幼儿科学探究的欲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活动的记录不仅记录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幼儿眼中的科学,更是记录了幼儿的成长,因此连续性的“全记录”方式能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更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全记录”能力的培养,通过适宜性、多样性、连续性让幼儿品尝到了记录出“真”科学的成果。作为教师要重视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全记录”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想记录、要记录、会记录。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全记录”知道科学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科学要尊重事实。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虞永平.《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

猜你喜欢

记录科学活动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