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19-10-08刘钦增
刘钦增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发展其各项能力的重点教育科目。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能有效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等,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受到了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现状和问题入手,重点阐述了如何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育能有效巩固其他基本教育内容,同时提升小学生基本语言能力。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其中朗讀能力就是重点培养内容,但实际上,大部分语文教师无法有效实现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就给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朗读教学手段,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及情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朗读教学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关注朗读模式的趣味性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小学生能借助词典查阅并理解词语和课文意义,在经验积累基础上,在阅读中有效揣摩文章所想表达的顺序,深入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形式,为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学生在朗读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缺陷;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符合素质教育需求。语文朗读教学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朗读教学,转变传统单一化的知识传输教学模式,并在朗读教育中激发学生思维潜能,引导学生融入语文教学情境,使其树立起课堂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在语文朗读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基于此,语文教师开展朗读教育是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朗读教育,学生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
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语文朗读教育意义认识不清。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师只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吸收情况,忽视朗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没有对学生朗读时间做出计划和规定。据了解,目前仍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认为朗读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大量教学实践都体现了小学生培养朗读能力,对语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师传统的理念严重阻碍了学生朗读学习意识的建立,影响着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朗读教学主题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朗读教育作为检验学生知识背诵情况的方式。因此,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语文文章学习和理解上,即使有朗读环节也只是参照学习文章进行自主阅读,这就导致朗读学习内容与主体呈现单一化。此外,在朗读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应付教育任务,在朗读环节上教学主体只侧重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这样虽然表面完成了教育任务,但忽视了其他教育主体,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公平化。
(三)缺乏科学的朗读评价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评价时往往是运用含蓄、模糊的语言,无法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能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朗读学习兴趣。但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存在片面性、单一性,因此教师无法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有效的朗读评价,不能激励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影响着自身朗读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朗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朗读教学情境,增强学生阅读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朗读教学情境,依据文章内容丰富情境情感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思想及作者的感情,以此增强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短片、画面和歌曲,让学生在宛转悠扬的声音中进一步感受二小勇敢、勇于牺牲的精神。
另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借助视频播放的教育形式,直观地让学生感受画面,并积极渲染烘托课文内容,从而获取一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飞夺泸定桥》中,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战争年代的片子,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壮士们永不退缩的精神,观看完后学生怀揣敬佩之心再次朗读课文,从而更真实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明确朗读目标,强化朗读训练
素质教育要求小学生在朗读教育中应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充分体验情感,融入自身真实感情,与文章内容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真正实现朗读教育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明确朗读目标,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强化起朗读技巧训练。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采取范读,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祖国在我心间》一文的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爱国情感朗读教育情境,让学生充分激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祖国发展的期望之情。此外,教师范读的形式也可以快速让学生进入朗读状态,在模仿教师朗读后自然形成自己的朗读模式,并积累语文知识。在此阶段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发音、情感表达方式的纠正,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升语文水平。
(三)注重朗读评价,让学生读得更精彩
小学生因年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其逻辑思维也更倾向于直观形象思维,并不能深入反思学习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及时地对朗读内容和朗读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在下次朗读中注意规避以往问题,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朗读能力。此外,教师还需注意对学生朗读评价用词、态度特点,同时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对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提升朗读技巧训练,对进步较大的学生采取鼓励的方法,对朗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充分关注和耐心,并调整朗读教学目标,放低对此类学生的教学要求,采取鼓励、肯定、渐进式的方法引导学生慢慢提升朗读能力,让所有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朗读带给自己的进步成长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小学语文诗词《鸟鸣涧》的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句子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想象古诗词中山间、鸟鸣的大自然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表述出对古诗词内容的情感与体验,在深入体验古诗词中心思想后,再通过朗读《鸟鸣涧》,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情感,增强其情感体验对小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未来发展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学生朗读教学来说,小学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结合情感体验,不断创新朗读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小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才能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探微[J].当代教研论丛,2019(2).
[2]郁广其.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
[3]林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教育观察,2018(18).
[4]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