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教学三部曲,提升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2019-10-08魏波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唱首歌曲歌唱

魏波

摘 要:歌唱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体验活动,是学生与音乐最直接的对话,是提升学生审美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欣赏歌曲体验美,学唱歌曲表达美,改编歌曲创造美三个方面浅谈歌唱教学对提升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歌唱教学; 审美感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042-001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体验活动,是学生与音乐最直接的对话,是学生提升审美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歌唱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欣赏歌曲体验美

1.欣赏歌曲,培植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首歌曲有了良好的兴趣,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在歌曲中获得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反过来又能促进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歌曲氛围的营造,音乐情景的创造,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完整地欣赏歌曲,

通过不同歌曲,不同节奏、旋律,感受音乐传达的不同情感。通过播放优秀儿童范唱录音,引导学生完整充分地聆听歌曲。以声传情,初步让学生感知歌曲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欣赏歌词,揣摩情绪

歌曲中的曲是灵魂,歌词便是肉,歌词让歌曲变得更生动、更丰富、更具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歌词也一样,学生反复读,反复揣摩体会歌词的内在韵律、深刻的内涵以及丰富的情感。比如《春游》中的两句歌词“春风吹绵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应该引导学生读出清新,缥缈的感觉。把握歌词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让学生读出韵,读出情。

3.整体欣赏,体悟情感

歌曲欣赏不仅仅局限在歌唱教学的初始阶段,它应该贯穿在学唱的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歌唱需要注重整体欣赏,从而完善自己的歌曲表达。比如在学唱《爱的人间》这首歌曲的时候,在录音欣赏后,笔者还在特别需要情感的“总有一个呼唤飘在我心上”的地方进行现场演示和范唱。我们不仅要倾听录音中歌声所表达的情感,更需要把歌曲处理的更加细致化,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歌曲温度,促动学生自身情感。

二、学唱歌曲表达美

歌曲通过声音表达情感,通过情感陶冶身心,促进学生对美的认知,享受美,感受美,表达美。

1.跟着琴声,整体学唱

传统模式下的伴奏音乐是固定不变的,对歌曲的感知和诠释不能做细节化处理。在学唱《木瓜恰恰恰》时,笔者首先弹奏歌曲,让学生感知这首歌曲的旋律是非常欢快的。接着进行整体学唱,慢速轻声的用“啦”演唱歌曲,当学生熟练后,跟着琴声为歌曲填词小声自主学唱歌曲,最后引导学生跟着琴声完整地唱出歌曲。

笔者巧用钢琴,逐个声部地对学生实施教学,对于歌曲的速度,力度,情感等诸多因素适时做出指导,为更准确地表现歌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抓住错误,细节纠唱

学生在歌唱时,时常会出现气息浅,音不准,节奏不稳等问题,这些共性错误往往是学习的难点,是最需要教师指导的地方。因此,在歌唱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加以分析指导。《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曲,歌曲每句的结尾都是一个四拍长音,学生往往唱二三拍时就停止了,我就利用气息教学法带领学生进行长音练习,不仅气息得到了锻炼,音准也得到了提高。

关注学生的错误信息,利用这些错误信息纠正学生歌唱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音乐规律,提升表现音乐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3.再唱歌曲,完整表达

我们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是把歌曲切分成很多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比如一段一段歌曲学唱,比如难点节奏的学唱……这样容易导致对歌曲的感知没有整体性,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音乐素养,学生并不能够自主地融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整体表达歌曲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老师领唱,同桌对唱,男女生对唱,全班合唱等方式让学生完整地把一首歌曲唱出来。

三、改编歌曲创造美

改编歌曲是整个唱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由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从而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表达。我们在歌唱教学时要针对每一首歌曲的特点,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与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创编歌词,改编部分旋律节奏,创编律动丰富的演唱形式,培养学生对歌曲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独特美感的感知能力。

1.通过音乐符号改编歌曲

节奏的快慢、声音的连贯和跳跃、强弱等是反映一首歌曲情感的主要元素,而这些元素都是通过音乐的符号在歌曲中表现出来的。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方面的音乐符号进行改编,通过对比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授《萤火虫》这首歌曲,提示学生萤火虫是喜欢在夜里出来的一种昆虫,在唱这首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轻轻的慢慢地哼唱出来,不然萤火虫就飞走了。所以这里可以结合音乐符号弱和渐弱来表现歌曲。再如教唱歌曲《踏雪寻梅》的过程中,歌曲后半部分的“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可以用铃铛来为歌曲伴奏,从老者骑驴由远到近的过程中,用铃铛作渐强的处理,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这个部分所表达的情感。

通过音乐符号的改编和对比分析让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认识,从而在演唱中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2.通过创编律动丰富歌曲

小学生具有好动、爱模仿、爱表现的特点,小学音乐歌唱教学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选择贴近生活的表演,能给他们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在教《认识七兄弟》这课,目标是体验音的高低走向,我设计了“弹钢琴”这个游戏,课前我准备了“do re mi fa sol la si”七个音的头饰,而且让学生分别挨紧站立排成一横排,当我弹到哪个音时,戴相应头饰的学生就蹲下,表示这个键被按下了。紧接着同学们又按照身高排序,模拟音高走向。让学生在创作教学情景中完成快乐学习体验,同时在律动表演中体会到了“音的高低”。通过身体律动表演形式,丰富歌曲体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樂,是最重要的。”作为音乐老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音乐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歌唱,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创造音乐。

猜你喜欢

学唱首歌曲歌唱
二十八,把面发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新闻
探究高效“律动”,让孩子们快乐学唱
会歌唱的伞
歌唱十月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