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届全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2019-10-08李全喜

鄱阳湖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习近平

2019年4月20日,第二届全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北京邮电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福建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青海省委党校、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和党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解析与理论贡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环境治理经验研究”“资本逻辑批判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将会议交流内容综述如下。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那么,近年来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研究概况如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什么样的整体性内在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内涵包括哪些方面?这些问题成为研讨会交流的重点。

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认为,尽管过去五年多来国内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但总体上尚处于一个初步性阶段,尤其集中在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基本特征与地方实践等方面的议题上,而在研究方法上更偏向于对其动态发展过程本身的叙述和讲话文本内容的诠释。因此,使这一重要思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路径是:一方面要着力于对官方权威文献开展更为系统与深入的理论归纳和阐发,另一方面要更自觉地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对现有研究成果加以学理性凝练与提升,从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作出更加体系化与合乎逻辑的概括阐释。

中共中央党校赵建军教授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战略—道路—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六大核心理念”“习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征:三大理论品质”三个维度,对习近平生态文思想的整体性内在逻辑进行了深入解析。他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他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新发展,是解决中国当代资源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价值理念。

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由目标方向、关键问题、总体思路、抓住重点、制度保障、思想观念、国际合作七个方面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目标方向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关键问题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总体思路是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来统筹谋划环境治理;重点是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二、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伦理研究

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那么,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构体系与核心是什么?与会专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

湖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刘湘溶教授认为,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和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可分割、内在关联,而且具有自身的特定内涵。他将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绿色发展理念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永续发展观问题。他认为,永续发展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辩证思维方法,把建设生态文明看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看作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把推动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看作是全人类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永续发展观是新时代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永续发展观坚持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态权益观,体现了生态与政治联姻的生态政治观,呈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展示了当代人的需要与下代人的需要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生态公正观,反映了全球生态合作共治的人类共赢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永续发展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东南大学陈爱华教授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伦理智慧,认为其中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重新解读,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协调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马克思自然伦理观在当代的发展。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智慧内涵,不仅有利于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从生态哲学角度探析了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她认为,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新中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萌芽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于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其生态哲学内涵昭示的核心要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蕴含着科学发展、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全面发展、整体发展、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等多种意义,关键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基础上解决好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使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最终确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的生态政治哲学基础之上,开创了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化和中国化的新境界。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与价值解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哪些方面的理论贡献与创新价值?与会学者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

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从理论、实践和逻辑三个层面探讨了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的时代价值。他认为,在理论层面,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对生态系统进行了科学把握,为其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了全局观,为国际化生态危机的解决提出了思想上的引领;在实践层面,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树立,有效保证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在逻辑价值方面,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论实现了凝聚共识与和谐目标相统一,实现了经典概念与生活概念相统一,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其他生命关系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

东华理工大学华启和教授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话语体系价值超越问题。他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最新成果,在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的同时,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西方现代化道路话语体系、西方生态霸权主义话语体系和西方国际责任担当话语体系,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贡献了中国话语、中国智慧,有利于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美丽清洁世界的建设。

哈尔滨工业大学解保军教授以“环境就是民生”为例,探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问题。他认为,“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该理念在理论创新上表现为: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视阈;拓展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新路径;适应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需要;形成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能。“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开启了对民生问题的新思考,有助于克服“生态乌托邦”倾向,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必将极大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环境治理经验研究

理论学习着眼于理解,更着重于应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阐释,离不开对当前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的总结和对环境治理实践经验的提炼。与会学者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环境治理经验进行了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李宏伟教授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了总体概述,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她以环保督查制度为例,指出基层环保督查过程中存在举措不够规范、程序不够严谨、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李娟副教授对近4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了回顾与思考。她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整个改革开放事业同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初步建构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框架的起步阶段;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结合”的发展阶段;三是“两型”社会中多元治理体制的深化阶段;四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成熟阶段。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市场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目标责任制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的根本保障;公众参与是生态文明制度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国际借鉴是完善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外生动力。在新时代,中国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需要把握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垂直管理与统一监管、生态制度与生态文化三对关系。

青海省委党校马洪波副校长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例,对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護地体系,建立以农牧民为主体的保护与发展模式,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构建地方政府与管理机构协同管理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李强副教授进一步解析了环境治理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他指出,为了让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要搞清楚哪些生态经济发展方式适合本地实际?如何实现资源转换成资本?他还特别指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关注普通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充分发挥普通群众的社会参与功能。

五、资本逻辑批判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彰显的是社会主义的属性。以此为前提,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离不开对资本主义制度性因素尤其是资本逻辑的批判。

福建师范大学蔡华杰副教授以汽车为例,探讨资本逻辑宰制下的意识形态批判,即为什么人们沉浸在以汽车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汽车社会中,并且难以摆脱。他解释了汽车社会自由主义的内涵,解析了汽车与资本的共谋关系,分析了共有理念基础上的汽车社会。他回顾了资本主义和汽车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由汽车的发明和技术变革引起了资本过度积累危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陷入被资本逻辑支配的汽车社会,而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建立一种公有理念基础上的汽车社会。

北京邮电大学李全喜副教授对西方的绿色资本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他指出,绿色资本主义思潮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案。该方案提出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反思,涌现了一批对绿色资本主义思潮的批判性研究成果。当前学界对绿色资本主义思潮的批判性研究,主要集中于缘起背景、本质内涵、假设前提、倡导方案、发展困境、未来超越等方面。他认为,绿色资本主义从根本上无法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也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

北京大学刘琦博士认为,理解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态维度必须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在刘琦博士看来,生态环境需要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是人类历史活动得以产生和展开的前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生态需要的内容和实现方式也有所不同。美好生态环境需要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对人与自然一体性关系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对人民需要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要推动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实现,必须贯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必须与社会经济转型相结合。

清华大学崔思朋博士运用历史文献考证分析的方法,对游牧民族传统经典生产方式的起源及发展阶段等加以梳理和分析,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蒙古草原环境状况的考察发现:在以游牧生产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的时期,环境整体状况都较良好;明清以来既是游牧生产方式的衰落及变迁时期,同时也是环境开始普遍恶化的时期。

在会议最后的总结中,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对本届学术会议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出了当前学界在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今后要更加注重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性研究,即要重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一些基础性概念的梳理和研究。

责任编辑:安 吉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习近平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用心处事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标题党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