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学为中心

2019-10-08赵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卢沟桥记叙文语文课程

赵勇

摘 要:关注、研究和变革课堂形态,解决语文教学高耗低能,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意识,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01-002

【背景分析】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时认为,新颁布语文课程標准全部内容包含两方面,即“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以文为本,着眼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前者是课程的共性,后者是课程的个性。“以人文本”在课堂上就是“以生为本”。因此,“课改”之下,首先“改课”。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卢沟桥烽火》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退下来”,让学生“冲上去”,努力实践“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案例描述】

第一个环节:质疑

师:板书课题——卢沟桥烽火。(生齐读课题。)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们叫它“记叙文”,今天我们就要用“记叙文”的方法学习它。同学们都根据“预学单”初读了课文,一定有不少收获和发现,不过,老师先看看大家有哪些疑问。

生1: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九一八”事变我还没查到资料,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

生2:作者用四字词语很多,有“蓄谋已久”、“严词拒绝”、“恼羞成怒”、“狼狈而逃”等近20个,为什么?

生3:“卢沟桥烽火”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又叫“七七事变”,为什么不用“卢沟桥事变”或者“七七事变”为题呢?

生4:课文出现了两个“事变”。“事变”是什么意思?

生5:课文中对日本侵略者的称呼有这么几种,“日本帝国主义”,“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日军”,“日寇”,“小鬼子”,有同学关注过吗?

……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说明了大家已经学会“边读书边思考”了。再来回顾这些问题,你们能解决哪些?前后四个同学为一小组,讨论讨论。

第二个环节:做批注

师:刚才大家的小组交流和大组讨论扫清了我们阅读课文的一些障碍,很好!课文后的习题是我们学习课文时不容忽视的,请看第二题(投影出示):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提出要求:在课文中划出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把自己的体会在句子旁做标注。

(此时,教室里十分安静,同学们认真读着课文,有的一边默读,一边在书本上圈圈画画,有的掩卷沉思,有的在书本的空白处写写。)

生1:“偷偷地”、“摸”这两个词都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好像“贼”一样。

生2:“摸”我这样理解,它表示行动慢而且有预谋、不想让别人知道。事件发生在夜晚,“星光暗淡”,这支日本军队又不熟悉地形,所以行动缓慢;“万籁俱寂”表明当时太安静了,日本人慢点儿,就是怕被中国守军发现。

……

师:同学们的讨论十分精彩,有的联系生活实际谈,有的联系上下文谈,还有的注意倾听,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补充。咱们继续讨论。

生1:“悄悄地”是因为白天卢沟桥失守,但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大刀队员要重新夺回卢沟桥,当天晚上的行动就显得至关重要,一定要不被敌人发现,所以“悄悄地”。

生2:“悄悄地”是大刀队员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妙计。

生3:“悄悄地”,我读出了大刀队员的勇敢。白天浴血奋战,晚上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奇袭卢沟桥,让我敬佩。

……

师:同学们讨论加点词的含义,却分明让人感受到文章中的有两类人,一种鬼鬼祟祟,一种堂堂正正,一种让我们蔑视,一种让我们敬佩,一种引起我们仇恨,一种值得我们崇敬,想想,为什么?带着感情读读这两句。

第三个环节:练习复述

师:词语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这就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妥帖地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文章的语言魅力无穷。快速浏览课文,找找文章中类似的词语,划下来。

【案例反思】

一、案例总结

《卢沟桥烽火》就是一篇记叙文,它记叙了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记叙文记叙事件的经过,就要有顺序,把它记叙得生动,就要有描写。研究过文本和编者的意图后,我把“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并运用文中关键词语复述课文。”设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把课后第2项练习选择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把“多学少教”的意识贯穿整个教学中。

二、案例思考

(一)以生为本,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后

让学生先学,学生学后有疑,学后有困,学后有隔着纱帷看事物的隐约和朦胧,此时教师“教”,教师“导”便水到渠成。如本课教学中,不急于进入文章讲解中,先让多数学生大胆质疑,教师从中可以充分了解“学情”,学生通过预学,已有新学习的基础,部分学生预学的程度会超出教师的“想当然”,这样,教师再重新调整、优化教学活动,就真实而有效了。

(二)以生为本,教师“课文分析”要“少”

多学少教,就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自己隐藏起来,少分析。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只是在“教课文”,没有实现“用课文”的理念。教师要废除“分析式”的陈旧方法,提倡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上述案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的话语,更没有对文本进行过度的分析,学生在自学、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效果也很好。

(三)以生为本,学生“语文实践”要“多”

我以为“语文实践”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上要有“四多”:

1.“书声琅琅”。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浮想翩翩”。想得多,就学会思考发展思维了。让学生多思,首先要给学生质疑的机会,“预学”遇到的问题,“共学”时产生的问题,“延学”时产生的问题都要问,一问到底,问出思维的深度,问出良好的习惯。

3.“议论纷纷”。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有“小组”(同座或前后几个学生),又有“大组”(全班学生),课堂上要充分运用。互学时,你一言,我一语,思想在自由开放中碰撞,有火花,就又会有生成,又会有新的学习活动。

4.“笔尖沙沙”。这里强调的是多做书面练习,包括字词的书写,语段的理解,课堂小练笔等。

猜你喜欢

卢沟桥记叙文语文课程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守卫卢沟桥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卢沟桥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