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换“梵音”
2019-10-08钱利平
摘要:“一屑一木皆有佛性,一声一响皆是梵音。”木有本心,匠人赋予它新的生命。
关键词:木鱼;雕刻技艺;传承;创新
木鱼,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今释氏之赞梵吹皆用之。
“一屑一木皆有佛性,一声一响皆是梵音。”木鱼是佛教法音不可缺少的一种乐器,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法器,一谈起念经诵佛,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画面,可能就是身着袈裟的大师们边敲打木鱼边低声喃喃的画面,圆形的外形寓意‘缘。鱼儿‘昼夜不眠,木鱼的名字便是借此起到警示的作用,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初心,用心修习不可松懈。”
年少接触木鱼制作工艺
至今已与其相伴数十载春秋
不仅凭借技术创新获得专利证书
更在木鱼行业掀起变革之风
如今小有成就
一心坚持探索传承之路
钱利平,1962年出生于浙江嵊州,中共党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寺庙建筑木雕设计专家,绍兴市民间工艺美术家一级专家,现为嵊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最先提出的“以塑代木”这个理念,所开发的《塑料木鱼的制造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作品《木鱼》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人各有所好,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我钟情于游览欣赏承载历史厚重感和凝聚人文沧桑感的木鱼艺术,品味精雕细刻亦或粗犷写意的佛像艺术作品,琢磨佛的表情,解读宗教信仰的虔诚,体会经典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的魅力,品味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和人文元素的文化烙印,感受劳动者的积极乐观精神和面对残酷现实无奈之后对神和天的精神寄托以及对先贤圣达的崇拜,一种情感,一份寄托,一种文化可以深刻到用刀在木头上去书写,我没有理由不去敬仰它,触摸它,膜拜它。
高中毕业后,有一定美术基础的我就进入了当时的嵊县美术厂,从事佛像和木鱼的雕刻。天有不测风云,两年后美术厂竟然倒闭,当时不知所措的我便开始有了另谋生路的想法,于是我就改做了摩托车配件,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谁知这一转行又让我欠下了数额债务。自此,我便深刻反省自己,并重新认识到也许继续重拾木鱼这个老本行才是最可靠的办法。
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寺庙已经开始有人旅游烧香了,那时我年纪还小,拿了个木鱼到灵隐寺去推销,有个游客开始还质疑木鱼是否是我做的,我说:就是我做的呀,不相信的话我给你演示一下。那个游客说听完后就说:“既然是你做的,那你拿些来,我们试试看能不能卖出去”。于是我到杭州灵隐寺流通处去推销,那位游客竟然说先拉一些过来吧。当初他这么一说,我心想头一次有人说要这么多,还有点不敢相信,我在想我一个人怎么能做完呢,只有雇工人才能完成。于是我就雇了几个做雕刻的师傅,就这样一做就是四十多年。择一事,终一生,兜兜转转,终与木鱼结缘。
在灵隐寺木鱼的成功销售,让我看到了未来制作木鱼的可行性。于是我便一鼓作气成立了工厂,招军买马正式开工,谁知这一做还做成了行业的翘楚。做木鱼,我是行家,每一道工艺流程,我都熟记于心,尽力实现木鱼功能的最大化;对待每一处细节,我都严格把控,不光追求艺术层面的尽善尽美,还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做木鱼首要步骤就是精雕,外表讲求美观,那么美观的标准就是:一四面要对称,它是整体的一个圆雕,两只龙,二龙戏珠嘛。所以形状一定要对称,龙要威武,整体的形状要好看美观。
上边这些在外人看来拍手叫好的功夫,对我而言这都是些基本功。我不光满足于“会做”,而是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我想要通过工艺创新来改变木鱼行业的现状。传统的木鱼都是用楠木、檀木、花梨木等高档木料制成,而这些木材大多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而且使用寿命也短。就在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了塑料的可塑性。于是,我便大胆尝试,查阅相关资料,赴多地寻找合适的塑料,最终成功地用塑料代替了高档木材制作木鱼。并于2010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颁发的“专利发明证书”。
当初的木材进口的少、国产的多,不能乱砍乱伐,木制木鱼制作起来就比较受限,而塑料木鱼恰好解决了木材这一问题。当时中国正在建设绿水青山,我们浙江做的比较早,所以木材不能继续砍伐。用塑料木鱼替代木制木鱼的好处就在于,一节约木材,还有就是循环利用,塑料木鱼不仅可以循环利用,还可以再回收,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还有一点就是塑料木鱼的声音也比较好,比较稳定,它能满足各种声音,不变音,不变声,比较精致动听。
除了制作塑料木鱼之外,我还用橡胶改造木鱼锤;给大型木鱼增设台阶,成为中国改良木鱼架子的第一人;用弹簧支撑大型木鱼锤,使得敲击木鱼这个动作变得更加省力。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木鱼闯将,凭借着自己对木鱼这项传统工艺的滿腔热爱,以及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无论在国内还是在东南亚,都曾获得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和好评,被大家誉为木鱼业的“老大”。
不光自己制作,将这门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也是我关注的重点。除了平时在工厂内手把手地教授徒弟外,还把这门技艺传承给我的儿子,现在他已经是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了。此外,我还致力于推动这门技艺走进校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民间工艺的悠久历史和宝贵之处。
对我来说,木鱼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做木鱼就像呼吸一样,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习以为常且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所谓匠人匠心,也是如此,一生坚守一份事业。这背后的精神,正如罗素所说:“伟大的事业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每一段人生,都不妨从这种精神里,汲取最朴素的力量,从中收获对生命的感悟。
活到老,学到老。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我仍然会以炙热之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创作,以精湛的雕刻艺术技法,去展现木鱼雕刻艺术的神韵,努力去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作者简介:钱利平,1962年出生,浙江嵊州人,中共党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寺庙建筑木雕设计专家,绍兴市民间工艺美术家一级专家,现为嵊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