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语态变迁探析
2019-10-08孙开恩肖辉馨
孙开恩 肖辉馨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直播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新闻主播的语态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表现在信息密度的升级,从信息到情感的有效延伸以及多元评论风格的探索等,以达到更平民化、更接地气、更有个性的传播目标。
关键词:融媒体 新闻主播 语态变迁
从正襟危坐式的播报型主播,到融入“说新闻”的主持型主播,以及融媒体时代带有独家观点的评论型主播,受众在移动端可以接收大量信息的背景之下,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①受众对新闻主播的要求是更平民化、更接地气、更有个性。
演播室内有效的大屏互动,直播中的虚拟场景动画,让更多的新闻主播“站起来”了,同时,新闻主播推进整档节目“议程设置”的功能被弱化,融媒体浪潮下的“念稿机器”可以用人工智能替代。这些都意味着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直播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入耳、入脑和入心的新闻播报和评论,永远都是稀缺资源。本文借用知名媒体人孙玉胜在专著《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中的“语态”一词,探讨融媒体时代新闻主播语态的改变。
信息密度升级:从“官方版本”到“平民版本”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转播,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播出了两个版本:朱军、董卿担任解说的“文言”版和白岩松担任解说的“白话”版,也可以看成“綜艺版”和“新闻版”。作为亚运会转播的垄断媒体,不同频道的直播竞争,在中央电视台系统内也是第一次。
大型赛事的开幕式直播解说,一直都是画面加解说的固定形式,解说风格也是高亢激昂的情感占据主旋律。朱军、董卿的“文言”版本也是如此,延续了一般晚会型主持词的特点,采用了大量的排比修辞手法,使结构相近、语气相似的句子并列在一起,加强节奏感和情感的宣泄。这样的文本虽然文采斐然,观众也已经接受这样的解说风格和审美取向,但几乎很难带给受众足够的记忆点和有效的信息。“文言”版本中提到了三个“夜色下的广州”,华灯初上、楼宇林立、珠水如镜,让观众感受到活动本身的规模、美感和效果。
白岩松的“白话”版本,则是用五个时间的维度关注开幕式,分别是2000年、200年、20年、2年和2个小时,指向的分别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建城历史、承载室外舞台的海心沙岛被珠江水冲积200年而形成、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走过了20年等。整段文字中,看不到炫技的字眼和夸张的词汇,回到新闻人的角度,为电视观众提供了足够密集的背景信息和轻松的观赏氛围。依靠工作团队给他准备的50页资料,白岩松的解说版本将历史的镜头从大处拉小,从宏观的历史缩小到微观的细节,从“官方文本”转化为“平民版本”,从精英视角到大众视角的转变,更尊重电视受众的个体感受。此外,白岩松多年来也一直在参加足球等体育比赛的解说,接近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背景,也为独立思考和主动表达提供了基础。三天后,中央电视台会议决定,对白岩松的亚运会开幕式的解说给予全台通报表扬,理由是他的通俗、幽默、交流、善用网络用语、节奏更快状态更松弛的解说风格,“改变了以往国家重大活动中的语态表达”。②
深度决定力度:从信息到情感的延伸
2016年,山东广播电视台多档新闻节目都关注了这样一个新闻事件——3月26日凌晨7点钟左右,在济南历城区彩石镇的山东城建学院4号学生公寓楼内,一女生意外死亡。知情者透露,该女生怀有身孕系难产而死。针对这样一起意外事件,《生活帮》主持人阿速和《民生直通车》主持人小新在节目里进行不同的表述。《生活帮》主持人阿速的“编后语”相对简单和朴实,但体现了新闻主播的情感关怀,毕竟民生新闻节目面对的群体文化素质不高,用这样的“编后语”往往更能得到他们的认同。“这个女孩今年才19岁,花一样的年纪,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没了,真的让我们觉得特别的痛心,特别特别的疼。在这儿,我们也特别想对学生家长和学校说一句,希望两方面都对自己的孩子,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最起码学会保护自己,期待这样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
《民生直通车》主持人小新的“编后语”时间更长,三段论的表述,也有更逻辑性和情感强度。“第一,在一个普通家庭里,新生命的降生饱含着太多人的期待,可是这个小生命在降生之前,他的父母亲需要经历太大的思想震荡,他们是胆怯的、不安的、战战兢兢的,他们不知道此时到底该向谁来求助;第二,当今的时代早就不是三十年前谈性色变的时代了,对当今的大学生而言,只要到了法定的年龄,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校方不反对本科生在校期间结婚生子,学生有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第三,成年人的社会里,信奉一个重要的法则,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当你还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个妈妈,起码应该做好足够的保护。”
对这两种表述做比较可以发现,惋惜和心疼是观众的本能情绪反应,这毋庸多言。前者对家长老师发出的“保护我们的学生和孩子”的呼吁,也更像一种照本宣科的口号式解读。而这种解读,是大多数新闻主播的制式表达,甚至是常规性操作,既没有带来有效的信息补充,同时也没有提高观众的认知水平。而在后者的表达中,挖掘出了有效信息与个例背后的普遍情感,并且就“性”这一话题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做了有效延伸。最后落脚到对这一类事件的态度:我们该呼吁的不是学校家长,而是一个成年人对自我负责的人生态度。
同一个新闻事件能带给受众怎样的冲击力,不仅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更取决于对新闻事件解读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从个体事件中捕捉到共通的情感表达和理性思考。特别是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往往迅速发酵,在信息细节已经足够丰富的前提下,受众获取的信息量几何倍数增加,就需要新闻主播从众多信息中抽取有效且精准的观点。
传播效果加倍:从严肃播报到“段子手”式播报
网络文化对播音主持领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人们经常可以从主播的嘴中听到“给力”“蛮拼的”“点赞”等网络用语,③而中央电视台在报道《一路回家·2017春运》时,新闻主播朱广权更是吐出了金句——“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这算是朱广权第一次因为“段子手”的身份被受众所熟知,特别是观看电视新闻节目较少的90后、00后。此后,朱广权的“花式播报”,成为了新闻主播中的亮点,比如以天气预报为主题的“花式播报”等。
随着这些“金句”的普及,“段子手”成为朱广权的有效标签。其实,类似这样的“段子”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只是当它们走入传统新闻播报中,由新闻节目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方式说出来时,传统新闻播报的严肃感被瞬间消解,这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新鲜感。
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主播应该超越传统的广播和电视领域,广泛利用不同平台的优势, 微博、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综合作用, 实现跨平台的大众化传播。尤其是进入互联网之后,不再是“照本宣科”式的播读,“花式播报”自然就成了香饽饽。但同时必须认清的是,这种新鲜感只是暂时的。如果类似的调侃多了,“段子手”式的播报成了主流,观众失去了最初的新鲜感,“花式播报”的道路该何去何从?在学界,也出现了一种观点,认为新闻是不可以被调侃和“段子化”的。“在媒体融合进一步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大量传统媒体人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如何在制作新闻产品時顺应变化,对无趣的标题赋予更多的情绪和信息,让读者感受到新闻的内在价值和宽泛的外延。”④
评论的多元可能:可犀利,也可温情
很多新闻主播的身份是多元的,比如他是节目主持人,陈述所要评论的新闻话题或新闻事件,再引出评论员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或者自己同时也担任评论员,促发观点的有效碰撞,被称为中立型主持人。⑤除了中央电视台的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外,各地方电视台也拥有了自己的评论员队伍。2016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卫视《广东新闻联播》推出“80后”记者小强主持的《小强观察》专栏;2017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了首位法学硕士背景出身的电视新闻评论员小新;深圳卫视新闻中心也不断推出记者型评论员,如《余治国观察》的余治国、《正午30分》的陈迪等。与传统新闻主播相比,新闻评论员往往更具个性,也更有公信力。2011年7月26日,针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邱启明在《24小时》发出一连串的诘问,最后得出了结论:“能不能让人们的幸福享有最基本的安全感?中国,请你放慢脚步。走得太快,不要把人们的灵魂落在后面。”⑥
2019年5月15日,安徽合肥视障人士吕付与导盲犬乘坐公交车时,遭公交司机拒载。“合肥首只导盲犬遭拒载”引发社会热议,也引起了当时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山东广播电视台首位电视新闻评论员小新在《新说法》里点评了该新闻事件:“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对弱势群的包容和关爱程度。以前有个纪录片讲‘中国的残疾人都哪去了,就是因为各种不便宁愿少出门甚至不出门。导盲犬是温顺聪明、训练有素的工作犬,更是盲人的眼睛。在这里从我开始发出倡议:我愿与导盲犬同行!”
这是两种不同语态的电视新闻评论,前者犀利,后者温情。这是由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于铁路交通,速度的提升固然让人们欣喜,但永远都不要忘了安全重于泰山。对于任何忽视安全的操作,我们都必须严肃对待,再怎样犀利的质问都不为过。而对于《新说法》中提到的“导盲犬遭拒”事件,在国内还是一个关注不多的话题。在人们以前的认知中,宠物不能上车,但是,导盲犬可以上车吗,不仅公交车司机不知道,很多普通民众也未必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此,我们与其通篇质问公交司机为何拒绝导盲犬上车,不如用一种温情的语态,唤起更多人对视障人士这一群体的关注。
(作者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台)
注释:①刘剑勇:《当前新闻主播的语态把握问题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6(10)。
②周云龙:《语态变革:提升媒体传播力的“突破口”——亚运会开幕式两套解说对比解析》,《青年作家》2011(1)。
③许世伟:《当今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的特征分析》,《电视指南》,2018(1)。
④张 鹏:《媒体从业者不该是段子手》,《青年记者》2018(4)。
⑤屈劼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分类与素质要求》,《西部广播电视》,2018(11)。
⑥王年华:《“莽夫”邱启明》,《南方人物周刊》,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