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养成教育中如何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10-08魏小兵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解决策略核心素养

魏小兵

摘    要: 養成教育简言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的目的是养成习惯。当跨入核心素养时代,我们要紧跟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探索,在养成教育中更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养成教育    核心素养    解决策略

近两年,核心素养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热词,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素养简单来说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长相。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终身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必备素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将必备品格概括为自律、尊重、认真,关键能力概括为阅读、思考、表达。在养成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必备品格的形成,本文将在学校以往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新的教育背景,探讨在养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

一、核心素养在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要落实核心素养,养成教育是重要途径。在养成教育中要落实核心素养,必须摸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在养成教育中高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核心素养的理念,剖析学校养成教育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律不够

自律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格。自律是人直面自己,克服自身欲望控制的自我约束行为,解决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一个人能做到自律,就能成为优秀的公民。学生的自律表现在自我行为的约束上,能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社会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和老师的相关要求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做到自律,就保障了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就能保证学生逐步走向优秀。

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我们能够发现现今一些孩子自律严重不够,毫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等等。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习惯违反了学校规章制度,不符合一个学生的行为标准,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虽然思想上能意识到,但在行为上却控制不住。

(二)缺乏尊重

尊重就是尊敬别人、重视别人,能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经常说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尊重意味着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遵守社会规则,要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法治观念。以自我为中心,是当代人的主要思想观念。任何事都考虑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利益,从来不替别人着想。这种观念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加之家长的溺爱,学生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学之间不能互相礼让,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只想着对方的不对。在公园攀折花朵,践踏草坪,随手扔垃圾。看似小的行为,折射出学生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做事马虎,不认真。

认真是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我们在培养孩子做人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认真解决的是人与事情之间的关系。凡事就怕认真,有了认真做事的态度,任何事情都能够做好。凌乱的桌框,潦草的书写,打扫卫生显得漫不经心。在孩子作业本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请认真书写!”的批语。家长经常这样反馈,我们家孩子很聪明,就是做什么事都不认真。诸如此类,都反映出学生做事态度应付。

二、问题存在原因的探究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真正在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让学生具备自律、尊重、认真的必备品格,我们必须探究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这三个层面,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物质需求过盛,精神追求空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对身边人的漠视,有难不帮,见死不救,唯利是图;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特别是对手机的过于依赖。阅读不足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纸质书的阅读,每年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与其他国家有很大差距。网红、明星效应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影响孩子们三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未来的健康成长不利。

(二)学校层面。

多年来,学校教育忽视了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上,一些学校功利思想较重,一些老师是学校考什么就教什么。对考试成绩和才能的过分关注,导致学生在人格、情感等方面出现了偏差,有些学生人情冷漠,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伤害,酿成了悲剧。多才多艺、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显得自私,看不起其他同学,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显得孤傲冷漠。另一方面,学校在考核中,以教师教学成绩为重点考核项,对教师本身的品德比较忽视。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度过。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是制约孩子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基于问题提出的具体解决策略

(一)打造学校文化,弘扬社会正气。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场所,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党的纲领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及社会上的好人好事,都要第一时间在学校中得到传播和弘扬,让社会正气、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在学校落地生根。学校要极力阻止非主流价值观念和不正之风的传播。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关键作用。校园环境是学校的硬件,“三风”是学校的软件。一所学校的文化体现在这三点上。优良的“三风”建设才能保证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二)以班级为主阵地,狠抓养成教育。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班级中展开。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在班级中养成。在班级中发挥好学生的榜样引领作用,以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全班学生做示范,带动大部分学生,形成良好班风。对于班级中少部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借助班级舆论、小组监督、自我反省等方式,促进他们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

(三)为学科课堂为载体,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但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面对各种问题体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借助学科课堂,在每一个学科的教学中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老师通过每一节课,每一次学科活动,传授学科知识,实现学科三維目标,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四)以活动为契机,锤炼核心素养。

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学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在“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中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在“感恩的心”系列活动中让学生心怀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活动中,学生知道了如何文明用语,得体表达,认真开始于写好每一个字;“争做社区小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在净化环境,服务他人的同时,慢慢体会到利他的快乐。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绝佳的锻炼机会,学生在活动中激发了美好品质,品格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核心素养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五)家校共联手,转变观念是关键。

要在养成教育中落实核心素养,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育人的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养成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学校首先要调整好育人目标,去除功利思想,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教育活动,把立德树人摆在首要位置。在承担好自己育人职责的同时,学校要定期以多种形式携手家庭,如家长会、家校联谊汇演等,搞好家校联系,做好家长的相关培训和思想转变工作,从思想认识上达成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在理解和配合学校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参加学校的相关活动,和科任老师经常交流沟通,认识到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单亲学生和留守儿童是不容忽视的学生群体,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学校要建立专门机构,经常利用家访等活动关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关爱,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解决策略核心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