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设的交通安全标语研究初探
2019-10-08吴海娟
吴海娟
摘 要: 预设是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使用范围很广。本文以交通安全标语为依托,从交通安全标语及预设研究入手,分析在交通安全标语研究领域运用预设理论进行分析的可行性,为交通安全标语安全警示功能的发挥寻找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预设 交通安全标语 安全警示功能
随着社会进步,我国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交通事故数量急剧攀升。相当一部分人交通安全意识较差,这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公路两旁、居民社区、广告媒体等地广泛张贴交通安全标语。这些标语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增强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这些标语有的庄重严肃,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堪称经典,有的与时俱进,但也有的粗暴雷人。如何促使交通安全标语有效发挥其安全警示作用成为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交通安全标语研究回顾
1.安全标语的研究
交通安全标语真正的理论研究较少,但其隶属于安全标语,安全标语的研究早期一般在安全文化建设领域,内容较零散。真正从安全标语出发进行研究的,有:邱富全(1994)提出运用联想法促进安全标语的创作,黄毅(2001)探讨矿山安全广告对安全生产的促进作用,尹平平(2007)从语言角度探讨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安全标语创作,张永明(2014)提出将心理学知识运用至安全标语创作,其中较系统的研究以王秉、吴超(2015、2016)的成果最突出,他们从安全文化学、心理学、安全管理学等角度探讨安全标语的概念、类型、传播,提倡建立基于安全标语的组织安全文化体系。总之,关于安全标语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
2.交通安全标语的研究
具体到交通安全标语,相关研究成果不是很丰富,还有很多属于在报刊上表述主观感受的文章。如:安然(2011)《30年:交通安全标语发生亲情演变》、戴先任(2015)《交通标语不能侧重于另类与“粗暴”》、苑广阔(2015)《交通警示标语缘何“越粗暴越有效”》等。真正从理论上研究交通安全标语的内容有:从中日交通标语对比进行研究的,如邱华盛(1990)《关于日本的交通管理标语》、董婉(2014)《中日交通标语比较研究》;从语言特征角度研究交通标语的,如张建华(2013)《浅析交通标语的语言特征》、王永刚(2011)《浅谈交通标语的语用特点及其人性化》、于冰婷(2013)《浅谈交通宣传标语语音上的特点》、王晖(2015)《试析交通标语的语言艺术标准--以修辞控效理论为视角》、刘芳(2013)《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之及物性分析》。
总体而言,针对交通安全标语的研究虽有一定的成果,但或集中在对中日交通标语的比较方面,或仅从语言角度(语言特征、语音语用、修辞)进行分析,研究视野有一定局限性,给未来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空间。
二、交通安全标语预设研究的可行性
1.关于预设研究
十九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提出预设(presupposition)现象,即在任何命题中都存在一个理所当然的预设。二十世纪初,英国哲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正式提出预设概念,将预设看作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一种特殊推理现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预设开始进入语言学领域,七十年代,语言学家斯塔奈克(Stalnaker)和凯南(Keeenan)、卡图南(Karttunen)等人提出了与语言运用现实语境密切相关的“语用预设”,以代替之前的语义预设,从而避免其封闭的句义限制、非语境性、静态性等弱点。随着预设研究的深入,以及涉及的有关理论问题的发现,预设相继成为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论题。
国内对预设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先是对预设的理论研究,胡壮麟(1980)最早介绍凯南对预设概念的理解。沈家煊(1986)翻译了预设相关文献,后来出现了一批预设理论研究论著,如戚雨村(1988)、何兆熊(1989)、束定芳(1989)、陈新仁(1998)等,分別对预设理论的概念、分类、预设触发语等进行了研究。其次是对预设的应用研究,其一是汉语预设研究,即用预设理论和概念研究汉语本体,如王维贤(1982)、崔希亮(1993)、文炼(2002)等。其二是语文实践应用研究,即研究预设知识在具体语言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应用,涉及文学、广告、司法、翻译等领域,大量博硕士论文开始运用预设理论分析广告等语料。总之,国内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推展,应用性越来越强。
2.交通安全标语的特殊性
交通标语深深地植入我们的生活,但由于它涉及的交际双方、交际渠道、交际目的等的特殊性,交通标语是一种不同于面对面交流的特殊交际形式。交通标语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标语的发话者一方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其在交际中扮演的角色给普通公民的感觉往往是居高临下的。交通标语的受话者一方不是某一单纯的个体,而是社会整个群体。交通标语在一定程度上与商业广告语有类似之处,都是通过语言形式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并积极配合。可想而知,无法让受众接受,甚至让受众生厌的交通标语是很难达到交际目的的,交通标语的安全提醒、警示功能无从发挥。因此,交通标语的创造如何更好地让受众接受,并积极配合,成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亟待思考的一个话题。
3.预设与交通安全标语研究的融合
预设研究虽广泛流行于哲学、逻辑学,但其最广泛的研究领域还是在语言学方面,尤其是针对语言材料进行的预设研究。在广告语领域兴起了大量丰富的预设研究,如陈新仁《论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曾必好《汉英广告语篇中的预设研究》、金星《预设对广告语的有效传播分析》、徐君《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价值分析》、黄洁《论商业广告用语中的语用预设》、陈婧《语用预设视角下的地产广告语分析》等。交通安全标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与广告语有诸多相似之处,均通过一定的语言手段,达到使受话者一方接受自己的观念并进一步实施的目的。但目前从预设角度对交通安全标语进行研究尚属空白,我们可以借鉴在广告语领域的预设研究成果及预设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交通安全标语,很好地挖掘交通安全标语与受众之间的联系。
交通安全标语服务于安全,但其本质还是一种语言,从语言预设角度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激发交通安全标语的吸引力、感染力,运用预设理论创造的标语能发挥提醒关照功能,刺激受众看到标语后,激活他们的心理共识认知,最后在行为上有意回避不安全的行为。
三、交通安全标语的预设分析
交通安全标语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通过对参与该领域活动的个体构成的群体的“隐形”教育、监督和感染等作用,发挥安全管理功能,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交通安全标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多种功能,如宣传与教育功能、提醒与说服功能、规范与强制功能、情感与刺激功能、动员与感染功能等。交通安全标语的这些功能如何更好地呈现,需要交通安全标语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受众情感感受,只有从受众的情感感受出发,为之设置合适的情感语境预设,受众的心理共识才能真正被激活,进而达到标语的宣传和教育目的。如阿根廷有一条著名的“死亡弯道”,交通事故频发,死亡率非常高,交通部门设置了很多提示牌“前方多弯道,请减速行驶”、“这是世界第一的事故段”等,但事故依然高发,后来在有多年安全驾驶经验的葛麦斯的启示下,交通部门将提示牌内容更换为“家人在家等你吃饭,请不要让他们失望”、“安全驾驶,不要让白发苍苍的父母为你担心”等。结果该路段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对比前后两种交通安全标语,我们会发现,之前的安全标语从管理者视角出发,缺乏对受众的语境预设,而之后的安全标语从受众视角出发,提供了非常具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情感预设,让受众体验到家人存在的预设语境,通过剖析利害关系和暗示不安全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使受众明白个人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改变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进而实现交通标语的安全管理功能。
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交通安全标语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在交通安全标语的预设研究领域还有较大的可以研究的空间。比如“刘翔不好当,跨栏易受伤”、“开车不要打电话,做个安静的美男子”、“爸爸的行车安全是全家人幸福快乐的保障”、“朋友开慢点,你爸不是李刚”等交通标语中蕴涵了丰富的内涵信息,我们可以从语言预设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挖掘交通安全标语的内涵信息,使交通安全标语为受众提供的交通安全警示信息得到更好地发挥。
总之,交通安全标语的预设就是交通安全标语的创作者向目标受众提供的语境信息,从而使目标受众的语境假设进行修正或重组,直至实现交通安全标语的真正意图。
四、小结
交通安全標语的安全警示功能是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推出标语的初衷,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交通安全标语的安全警示功能,才能促使受众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节约社会成本,爱护社会成员的生命财富。对交通安全标语进行多视角的研究,更深入地挖掘其安全警示功能的优化呈现,将会更好地促进交通安全标语安全警示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新仁.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J].修辞学习,1999(1).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秉,吴超.安全管理学视阈下的安全标语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
[5]王秉,吴超.安全标语的文化作用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
基金项目:廊坊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自筹经费项目“语言预设视角下的交通安全标语研究”(201702903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3142013083);2017年河北省高等教育协会课题[GJXH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