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取向与路径

2019-10-08谢绍贤

新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国学语文文化

谢绍贤

国学凝聚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之精髓,如何正确传承和创造性地推广国学,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传承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利用地方资源,渗透优秀文化;结合时代要求,拓展融合方式。教师要不断赋予国学新的时代活力,推动小学语文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国学元素的取向

相比国学而言,国学元素一词更适合融入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它蕴含着剥离形式、重视精神内核的文化取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元素的取向包含两个维度:一是内容取向,即小学语文以何种国学元素为教学材料;二是价值取向,即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元素持何种态度和原则。

1. 内容取向。在内容取向方面,应体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考虑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针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相关建议。《纲要》指出,小学低年级应以常用汉字、浅近古诗、爱国志士故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及习俗等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而小学高年级则以汉字的结构艺术、古诗经典的意境与情感、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家乡生活习俗变迁作为主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强调国学与传统文化学习的内涵性与过程性。古代儿童入私塾就学,是为启蒙阶段,故读书、识字所用读本及其教育方式亦称为“蒙学”。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蒙学所用读本均是朗朗上口的经典读本,方便儿童记忆、学习。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小学教育所对应的年龄段与古代儿童私塾就学的年龄段相仿,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若吸取国学元素,也应从蒙学入手,以蒙学为主,同时旁涉简单的诗词等。

2. 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方面,应体现语言文字的教育功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感受能力和记忆力的敏感期,古诗文的韵律、意境、短小精炼的词句,对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表达能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三字经》《增广贤文》涵盖了历史、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有大量的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学生日积月累,就能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引经据典,提升表达能力。

国学教育在体现语言文字教育工具性的同时,也应突显其人文性,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准则。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需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和发展人,因此,将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坚持德智并育的原则。以往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常常重智育轻德育。事实证明,用国学来教导学生,效果很明显。如《弟子规》,文字浅白,都是一些具体行为规范的教导,相比灌输一些大道理,身体力行更容易被接受。最后,要坚持时代导向的原则。坚持时代导向有两个层面:一是要坚持国学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又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孔子每天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相交诚信了吗)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呼吁“诚信”二字,旧学新用,可以帮助学生对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二是国学教育要与时俱进,要扬弃国学中陈旧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促进国学教育不断开拓创新。

二、国学与小学语文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持续探索国学融入的路径,有利于深化國学文化资源的挖掘,加强国学保存载体与教育方式的完善。因此,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必须重视路径选择,拓宽结合方式,讲求结合方法。

1. 重视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课堂是教学的第一线,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路径就是从课程建设入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面对活泼可爱的小学生,要避免“教条化”的说教。可以通过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表演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国学背后的深刻文化意味加深理解。

2. 传承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言行一致”是我校校训。国学中,无论是“子曰:‘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还是“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行一致”都无处不在。让学生反复吟诵这些国学经典,有利于将校园文化吟进每一位师生心中。

3. 利用地方资源,渗透优秀文化。地方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常常蕴含国学的内在精神元素,对学生更具亲和力。通过游览、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地方文化底蕴,将地方资源充分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在各学科教学中融入闽南元素。如在语文课上用闽南语吟诵古诗,展示清源山、九日山的书法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师生合作完成《闽南谚语大盘点》。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也时时渗透地方文化。与主题班队活动相结合,开展“班班南音情”歌咏比赛,开展“传唱优秀闽南童谣,做有道德的人”“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主题系列活动。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闽南特色活动,如元宵猜灯谜、亲子创意花灯展,中秋师生博饼,等等。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查图书登网络搜集资料,了解剪纸、石雕等传统手工艺,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等舞台文化,蚵仔煎、烧肉粽等饮食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得到国学、摸得到国学,让国学的精神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之中。

4. 结合时代要求,拓展融合方式。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近年来,《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效应,这表明传统与现代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可以有机融合的。国学教育应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与前沿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创新国学表现形式,这是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归宿和出路。

总之,将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在将国学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教育的特质与学生主体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德智并育、时代导向等原则,有效调动课内外渠道,在实践中不断拓宽融入的路径,探索融入的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国学语文文化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