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在生命转折中升华

2019-10-08陶继新

新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澳门教材数学

陶继新

一、上海任教

1937年4月16日,同是工人的汪元泉及妻子陈香珠家里,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就是汪甄南。

20个世纪50年代,中国孩子能够考入大学者,可谓凤毛麟角;而汪甄南,则是这其中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从1956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之后,他一直徜徉于数学学习的王国里。大学毕业之后,汪甄南在上海任教二十多年,先后在三所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求学问,平淡之中功渐成。

大学毕业,汪甄南被分配到地处上海郊区的新陆中学担任数学教师和教研组长。这是一所新办的学校,教师也几乎是清一色的初出茅庐者。汪甄南在这里心无旁骛地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的学情,加之以苦为乐的探索精神,不长时间,他的课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在其参加工作的第三年,便因教学水平持续不断地提高,以优秀教师的身份参加了上海市文教战绩群英大会。

1965年,汪甄南被选调往川沙教师进修学院,开始以教研员的身份,由教学转向负责教师教研和培训的工作岗位。那时知识分子需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虽然劳动既苦又累,可他仍觉得应该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什么。当时乡下人计算与计账,层次较高的方式是通过算盘来完成的。于是,他结合农民的需求,加班加点编写了一本《珠算练习》。这是一本不太厚的小册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这本书不能署编写者的名字,汪甄南却珍藏至今。他说,“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挂在嘴上,必须付诸实践。就是通过这本小册子,他教会了不少农民珠算运算,有的农民还当上了会计。

1978年,汪甄南调到地处市区的建平中学,任高中理科班数学教师与班主任。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在高中任教,可他信心十足,备课又极其认真,且爱生如子,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居高不下,考试成绩也特别理想。就这样,汪甄南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情,这段时光也成为他一生中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1979年3月,正当改革春风吹向全国各地的时候,汪甄南突然收到中断联系多年的香港亲戚的来信,问他是否有意到港澳发展。这让他及全家人措手不及,他的思想也一直处于激烈斗争之中。后来,一位同事跟他谈到邓小平的谈话精神,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他才向公安局提出前往香港的申请。不过,公安局回复说去香港不太好办,去澳门尚且可以。长期处于闭塞状态的汪甄南,误认为香港澳门就是一个地方,于是,他提出了前往澳门的书面申请。

二、澳门应聘

往事犹如昨日,重温百慨千叹。当时的澳门尚未回归祖国,这个被葡萄牙统治了400多年的地方,到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初来乍到的汪甄南感到惊奇与新鲜。那位来信邀请汪甄南到港澳发展的亲戚专程到澳门来接,但他说在香港也很艰难,到澳门也要自找工作。已无退路,汪甄南只好自谋职业。

汪甄南到制衣厂当过包装工人,还做过玩具外包生意,也到建筑公司工作过。从身为教师,到奔波于陌生地方打工;从熟悉的故土,到近乎举目无亲的澳门,汪甄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命裂变。困难无处不在,然而,求知的渴望与任教的理想在与各种现实窘境的博弈中更加清晰,也更显珍贵。他夜间躺在床上,教学的场景总会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他越来越觉得,当一名教师,才是他人生的归宿。

那时的澳门,不但社会上的人们,连学校的师生,所讲的也是清一色粤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汪甄南在打工的时候,就已经有意识地学起粤语来。两年时间,他的粤语已经基本过关了。

1983年6月的一天,汪甄南充满信心地走进天主教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修女谭校长看了他的相关资料,感到这位有着大学学历,且又当过教师的中年人,完全符合学校的招聘条件。能如此顺利又如此快地步入教学领域,让汪甄南欣喜不已。

7月虽值暑假期间,可学校却有夏令班,汪甄南每天只需上午到校,教高二高三的数学。时年46岁的汪甄南,依然显得年轻而帅气,加之其教学方法灵活有趣,很受澳门女学生的欢迎。她们不但接受了他尚不流畅甚至未必正确的粤语,而且在他说错的时候,还会善意地予以纠正。汪甄南感叹不已地对笔者说,这些女生是他的学生,也是他学习粤语的老师。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再次体味到了作为师者的幸福。

9月1日开学,谭校长一见到汪甄南,就高兴地对他说:“学生对你的课非常满意,从这个月开始,我每月调整你的工资为3000葡币。”在澳门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在上海任教20个月的工资。汪甄南不但开心之至,还品尝到了一个为师者的尊严之美。

随着汪甄南的粤语说得越来越好,教学水平越来越高,他的课时也越来越多,有的时候,一周竟然可以上36节课;当然,收入也更加可观。

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所说:“当教师把职业生活当作一场心灵之旅时,才会始终追求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汪甄南就是如此,他并非只为钱而工作,他更是一个有责任感与事业心的教师。当时学校没有立体几何课程,他就向校长反映,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缺失。校长问他有何建议,汪甄南说,他可以编一本相应的教材。得到校长嘉许后,他用了一个暑假的時间,编写了一本《新编立体几何》教材,作为补充教材。谭校长发现,这一教材对学生学习数学大有益处,就决定将其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

校长信任,同事关系和谐,又受到学生喜爱,在天主教圣心女子中学中文部教数学,且担任数学科主任的十年间,汪甄南的心灵始终处于愉悦的境地里。同时,教学与研究水平的日渐提升,也使他在澳门中学数学界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三、跻身大学

1991年夏季的一天,汪甄南在去学校上课的路上,一位熟人对他说:“澳门大学正在面向全球招聘教师,你应当前去应聘。”

能够到澳门公办的最好的大学教学,对于汪甄南来说,有“更上一层楼”之妙。他决定尝试一下,随后根据应聘要求发去了自己的履历。第二天,澳门大学就约他面试。

30位应聘者脱颖而出,而出自澳门者只有区区4人,汪甄南,便是其中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澳门大学,汪甄南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重点研究数学教材教法。

还在中学任教之时,汪甄南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把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优秀教材教法引进澳门,推动澳门的教育教学改革。

当时澳门中小学教师上课,各自为政,基本不允许别人听课,也没有教研活动和参观考察。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害怕学习数学,不敢回答教师问题,更不会自主学习。面对这种境况,汪甄南常生改革之心,可当时有心无力亦无权,为此,他常发怅然若失的慨叹。

到了澳门大学,他感到机会来了。

到1995年的时候,他的不少改革设想开始变成现实。

正巧,澳门大学负责小学数学的教授移民加拿大,院长便把他的工作交由汪甄南负责。

时值5月,天津有一个全国性的小学数学研讨会议。汪甄南和院长前往参会,并认识了小学数学界的名家邱学华、方自西、张天孝、张梅玲等人。汪甄南对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他的先练后讲教法,有可能“开而弗达”地打开学生自学的大门,并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数学王国里翱翔。

开会结束,一回到澳门,汪甄南就马不停蹄地宣传尝试教学法,并带领有志于改革的教师学习尝试教学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但凡改革者,课堂宛然一变,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眼睛发亮了,对学习数学更有兴趣了。有的教师在尝试教学实践中积累了经验,还撰写并发表了论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汪甄南高兴地对笔者说,当教师教学观念转变,敢于大胆尝试的时候,师生共同演绎教与学的精彩场面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于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不再是一场又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变成了善教善学与乐教乐学的幸福之旅。

汪甄南不但是一位教育教学的大胆拓荒者,而且是一位持之以恒的进修学习者。他一边教书,一边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数学科学教学研究法硕士班。历时五年,坚持学习,终于获得了硕士学位。这在当时引起了一个不小的轰动,因为整个澳门在基础教育方面获得硕士学位者寥寥无几。为此,《澳门日报》登载了这一喜讯,还以套红标题显示,以示祝贺。

五年学习,使汪甄南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断的教学改革实践,又大大丰富了他的教学经验。而两者的有机融合,无疑将他推到了数学教育专家的殿堂之上。

四、倡建学会

2002年,时任澳门特首何厚铧指出,为了培养高素质“澳人治澳”人才,中小学应当更好地提升中、英、数学科的教育质量。

汪甄南积极响应特首的号召,决心推动澳门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自决心推动改革之日起,汪甄南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分析澳门数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方向等问题,并在实践中有力推促改革进程。

为此,汪甄南与培道中学李宝田校长、粵华中学伍助志主任,以及原澳门大学毕业的李松孝老师等有志于教育改革者,多次研究与商议,倡建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澳门组织,并于2002年6月17日正式成立了“澳門数学教育研究学会”。

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培正中学校长李祥立,劳工子弟学校校长唐志坚及副校长万群,澳门大学张国祥教授、江春莲教授,巴波沙中葡学校校长卢兰馨,内地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张梅玲、邱学华,以及美国华裔专家华坤健等,成为了该会的顾问和理事。

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教育改革平台,它成了汪甄南此后一系列的数学教育改革项目与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

五、编写教材

教学改革不应仅在教法学法上进行改变或革新,更需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刻反省与变革。在回归前,澳门没有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绝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香港专为澳门编写出版的教材,但内容较浅,六年级的教材,图画占了二分之一,一页教材只有一两个例题。

一个人只有一个童年和少年,在其最需要获取丰富知识的时候而取之甚少,无疑是对生命的浪费。每每想到这些,汪甄南就有一种沉重感,同时也升腾起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在教学中,汪甄南发现澳门学生兴趣爱好广泛,能够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编写一套助推学生数学学习,且又符合澳门学生认知特点的数学教材,已是当务之急。

汪甄南马不停蹄地找到出版社,告诉他们要以“新思维数学”作为这套小学数学教材的总题目,并比较详细地谈了编写目的、体例等。出版社当场拍板,且要他担任教材主编。

汪甄南说,如果能与内地方面的相关专家联手编写教材,可以加快编写进程,且有质量的保证。这种创新之举,让出版社喜出望外,支持他尽快赶赴内地,商定此事。

汪甄南马上通过电话与邱学华联系,请他介绍合作对象。邱学华建议他与浙江省首位特级教师张天孝联系。雷厉风行的汪甄南,第二天就赶到杭州,拜见了张天孝,商定由他担任教材主编,张天孝担任副主编,并签订了书面合同。

这套《新思维数学》教材,虽然编写有一些波折,但还是于2005年由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出版后,澳门十多所学校立即选用了这套教材。

2015年澳门教育暨青年局颁布了《小学数学基本学力要求(初稿)》(相当于大陆的课程标准)。汪甄南认为,有必要重新编写一套符合要求的教材。在总结上次编写教材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他立即编著了第二版小学数学教材。该教材的出版发行,弥补了澳门开埠以来从来没有本地学者编著和出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空缺。由于它特别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且以此为载体,培养教师,引领学生学习,所以出版之后广受欢迎,并为澳门20所学校选用。

澳门的教育体制是多元化的,不同体制的学校,各具特色,对于教材,也各取所需;而汪甄南主编与编著的教材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绝非易事。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理性逻辑,还需要兼顾儿童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期形成数学课程所特有的学科特质与学科文化。而汪甄南主编的教材,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系统性强、叙述浅白;反映现代数学发展理念;适合学生的知识实际;图文并茂,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的需要;练习安排合理和适当。同时,还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这不但减轻了教师备课的负担,而且对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减少科学性教学失误、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很有帮助。

有专家称,汪甄南所编写的教材,具备了科学性、思维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特点,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也就在情在理了。

六、交流展示

杜威在其教育论述中强调:“人的生活应是一个不断对世界开放的过程。”心灵只有开放,才存有接纳、理解、交流、共识与超越的可能。澳门教育之所以长期徘徊不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交流太少。汪甄南初来澳门的时候,对此就很不理解,虽然也想着打开这个交流的大门,可是,势单力薄,空有想法而已。在他进入澳门大学教育学院负责教师教育工作之后,试图让教师们进行交流的想法终于可付诸实施了。

诚如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同时强调个人的参与和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建构知识,知识是学习者与他人磋商互动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考,汪甄南每年都要组织澳门的数学教师到内地学习交流,他们走遍了除了西藏之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除了组织教师赴内地学习参观考察外,汪甄南还带领教师到内地参与各种赛课活动。1997年,他就带领杨宝珠老师赴广东佛山代表澳门上公开课,杨老师也荣幸地成为澳门第一位到大陆参加大赛的教师。

汪甄南认为,一旦打开教师外出交流的大门,他们就会特别珍惜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竭尽全力地备课,以向其他有经验的专家与名师请教。有了这种自主自发学习的动力,以至养成习惯之后,就会持续上进。而在到内地展示自己、与名师比试的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内地名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展示的生动情景。这让他们感到振奋的同时,还会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并将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汪甄南是“走出去”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于2013年11月22日—12月2日,他应邀参加了由北京、香港、纽约、日内瓦、巴黎等地精英人士参与发起的“南极论坛”。在对话社会发展方面,汪甄南向有关代表介绍了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在施政报告中所提的“教育兴澳”,以及澳门在回归祖国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特别是连续五年澳门的中学生参加全美高中数学竞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与赞赏。

教师“走出去”的人数毕竟有限,将教育专家“请进来”,则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当面聆听教育专家的演讲,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此,汪甄南千方百计多次邀请内地的教育专家到澳门传经送宝。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6年12月,澳门数学教育研究学会主办了“国家教育部数学教师教育高级研修班”澳门会议,请來了15位内地顶级数学教育专家与学者,为澳门数学教师们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每位专家还在不同的分会场与教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现在谈及此事,自豪还清晰地写在汪甄南的脸上。他说,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盛宴,它对整个澳门数学界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

据著名小学数学教学专家邱学华说,汪甄南一方面邀请内地专家为澳门教师开设讲座,一方面也邀请小学数学名师现场上课。前后邀请了吴正宪、华应龙、林良富、黄爱华、唐彩斌、卞小娟、刘莉、虞怡玲、何艺燕、周莫涵、张宏池等上观摩课。这让澳门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开眼界。汪甄南认为,这给整个澳门小学数学教师带来的不只是激励,还有如何“宁静以致远”的定心,以及“取法乎上”的学习走向。

令汪甄南感到欣慰的是,澳门数学教师在向专家学习与观摩外地名师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尤其是在使用他主编的《新思维数学》教材之后,澳门教师们展示了新教材的优势,也给来自内地及其他地区的同行以惊喜与启示。

所有的交流都不只是一方受益,而是一种双赢活动。汪甄南,希望通过这种交流让不同地区的数学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他也为同是中国人的教师们能够相互切磋学习而感到骄傲。

这是一个曾经的上海教师的愿望,也是一个现在的澳门大学教师的责任。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猜你喜欢

澳门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错在哪里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