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传承:媒介化社会背景下裕固族文化传播探析
2019-10-08张自豪俞婷
张自豪 俞婷
摘要:在媒介化社会,媒介渗透浸染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人们使用媒介传播文化,通过记录和再现使得当地传统文化得以存续,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修补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裕固族文化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文章通过在甘肃省肃南县康乐镇大草滩村展开的调研,对裕固族的文化传播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 媒介化社会 裕固族 文化传播
裕固族是以畜牧業为主的民族,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其主要聚居区。受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裕固族的生活大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裕固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裕固族文字在历史上失传但保留语言,“语言”对裕固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用汉语,这一趋势不可逆转。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地浸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正如有学者所说:“作为社会遗产的载体,大众媒介在解构传统的同时,也在充当着少数民族社区中‘文化修补的工具,通过记录和再现使得当地传统文化得以存续,弥补了在世代相传和现代化进展中逐渐遗失、断裂的文化。”①
调查点介绍
本次调查地点在甘肃省肃南县康乐镇大草滩村,选择大草滩村原因有三。其一,大草滩村地处祁连山北麓,境内层峦叠嶂、沟谷纵横,而公路的修通使该村越来越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该村与外界的交流接触日趋频繁。其二,该村裕固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大草滩村是裕固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风景集一身的村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擅长民歌演唱、婚礼祝词、制褐子、剪马鬃、打酥油、捻线、擀毡等民间文艺特长达百余人,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民俗文化传承比较完整的地方,2003年,大草滩村被国家民委定为“民俗文化村”。在2017年7月,该村建立了村史纪念馆。其三,2018年5—7月,笔者曾两次前往大草滩村做调研,并在2018年7月26日协助该村村民准备艺术节,参与其中对其进行拍摄。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时间是在2019年1月20日到2月9日之间进行的,这一时间段适逢春节,外出上学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家过春节。共发放问卷65份,回收问卷63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95%。
媒介接触状况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地居民倾向于使用微信这种媒介,经常使用微信的占比高达73%。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微信为当地居民与他人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极大便利,也成为他们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在样本中,手机的使用程度方面:基本不使用、一般使用、经常使用的占比分别为1.7%、15%、83.3%,由此看来手机使用的占比高达98.3%。调查显示:当地62%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两小时,仅有8%的居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小于一小时。手机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已经普及化,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带来日益深远的影响,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为传播与传承裕固族文化搭建了平台、拓宽了渠道。对于传统媒介的接触,如报纸、杂志、广播等的使用频率相对于手机的使用频率明显较少,可能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对于QQ、微信、微博、抖音这些媒介的使用,QQ的使用情况包括一般使用和经常使用累计占比为61.7%;微信使用占比为91.7%;微博使用占比为40%;抖音使用情况占比为53.3%,且多集中于年轻人使用,年轻人认为抖音很时尚、很潮。
对文化传播方式的认知和态度。少数民族村民能否积极有效地运用媒介并开展相应的传播活动,掌握科学的方法,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着关键作用。分析调查结果显示:53.4%的居民表示如果有时间,可以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使自己的文化传播行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37.9%的居民则特别想知道此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当前裕固族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保护与传承现状也不容乐观,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科学方法来尽个人的绵薄之力;仅有8.6%的居民表示对此不太感兴趣。
传播活动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之间会有交流、反馈和个人态度等。题目中设置了文化的倾向性,意在了解当地居民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态度。84%的居民认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该双向交流共同学习;16%的居民则认为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由此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在文化交流时抱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同时也能看出他们包容、宽阔的胸襟。
裕固族文化保护传承面临的挑战与窘境。受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裕固族文化在不断流失,部分传统习俗已经消失。笔者列举了语言、传统节日、服饰、宗教信仰、建筑、游牧文化、音乐舞蹈和其他八项内容,来调查当地居民对裕固族文化流失状况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有53人认为语言流失严重,占比89.8%,有32人认为游牧文化在不断流失,占比54.2%。
语言的流失有多种原因,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生活环境等。其中家庭对孩子母语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校开设的双语课程只能做到锦上添花,而不能雪中送炭。有一半多人认为游牧文化在流失,这应该与近年来的生态移民相关,很多牧民被迫放弃游牧生活,搬到城镇居住。
裕固族文化将来发展的前景如何?笔者了解到50.9%的居民认为裕固族文化将来会被汉化,发展前景令人堪忧;47.4%的居民则持乐观态度,认为裕固族传统文化将得到充分发扬;还有1.8%的居民表示不知道裕固族文化将来何去何从。在访谈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退休的医生,他认为裕固族文化已经日落西山,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无法挽救,早晚都会消逝,而导致裕固族文化濒危的首要原因就是生活大环境的改变。
对裕固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传播途径的选择。文化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必然离不开传播,而传播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实现传播活动。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等优势,其便利、迅捷的传播模式不可小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使用微信、QQ和抖音传播裕固族文化的占比分别为38%、18%和16%,而选择微博和博客的居民明显较少。
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裕固族文化是当前尤为紧迫的任务,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既需要借助传统的方式,也需要引入先进、创新的模式。在“您觉得裕固文化保护与传承用哪些方式好?”这一题目中,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七种选项,对数据整理表明,认同“媒体网络等传媒”和“父母长辈的教导”占比皆为86%,认同“学校教育方式”和“政府政策支持”的占比为88%,认同“书籍杂志报刊”和“专业辅导班设立”的占比分别为46%和30%,其他方式为20%。由此可以看出,“媒体网络方式”“学校教育”“父母长辈的教导”以及“政策支持”这四种方式对传承本民族文化认可度较高。
研究结论及建议
裕固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洪流中面临保护与传承难的困境,不论是在年轻人心中还是中老年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牧民或自愿或被迫遷出牧区,生活环境、生活习俗渐趋改变;年轻人外出求学或打工,没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环境,再加上重视度不够,淡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人口流动频繁,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碰撞,以及现代流行文化元素的渲染;传媒介入、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无形杀手对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改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小觑……文化只有在传承中才能完整保留下来,只有在传承的过程中才能创新,才能保持文化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延续,没有延续,民族就不成其为民族。②种种原因造成裕固族文化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便如此,也不乏忧虑之后而为传承裕固族文化的奋进者,为将民族文化能一代代传下去,他们不辞辛苦,斟酌思虑补救之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哪怕烛微之光。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实现,对于文字失传、口耳相传的裕固族来说,虽然当前本民族有些研究者编撰了《东部裕固族词典》,但并未普及开来,其适用性仍待商榷。语言对裕固族文化的传承起着根本作用,家庭是培养孩子母语的最佳环境。虽然目前学校开设了裕固语、民歌等诸如此类的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多了解裕固族文化,但并不能从源头解决问题。父母应加强对孩子在本民族文化方面的教育,发掘孩子的想象力,激发激励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对本民族文化由热爱上升到自觉、自信和认同。
在今天传媒影响日益广泛的媒介化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强势传播力量,将少数民族村落席卷进入其中;大众传媒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少数民族村寨文化,或者影响着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走向,甚或创造和建构新的少数民族村寨文化。③在媒介化社会,人们依赖媒介的程度加深,通过媒介满足自身的众多需求。同时,各项文化传播活动又与媒介紧密相关,人们使用传媒传播民族文化,建构新的文化形态,增强族群认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可否认,传媒亦是双刃剑,如过于追求视觉效应,造成信息失真,改变传统风俗习惯等,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消解不容忽视。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审视传媒的局限性,避其所短,发挥其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之长。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本文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张瑞倩: 《电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补”——以青海“长江源村”藏族生态移民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
②杨惠林,赵琴粉:《生存、延续、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媒介化路径构建研究》,《新闻知识》,2018(11)。
③孙信茹,杨星星:《媒介在场·媒介逻辑·媒介意义——民族传播研究的取向和进路》,《当代传播》,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