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

2019-10-08董亮

文教资料 2019年6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历史

董亮

摘    要: 何为“问题意识”?我们将学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由此产生的疑惑、焦虑、探究的心态,驱使个体积极思维的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促进学生生成“问题意识”?这需要从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积极主动的引导、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中实现。

关键词: 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生成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改进教法,转变理念,其目标在于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对于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成为关键。“问题意识”是历史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提高历史素养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在课堂组织、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充分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思维,协同师生互动关系,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造有利条件。

一、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主要因素

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兴趣激发的主要推手,也是打造活力课堂的重要组织者。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由于学科课时少,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关注历史考点知识的罗列,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考点知识,而忽视学生是否生成“问题意识”,是否解答学习疑惑。通常,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因素有以下四方面:

1.问题预设过于单一,缺失生成性。

教师在梳理历史课堂结构时,往往按照组织教学、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检查新知的顺序。整个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兼顾习题讲练等方式巩固知识。这种教学结构,使得问题预设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更难以衔接师生交流与互动,如此,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触发,整个课上教师很累,学生也不轻松,教学成效却难以提升。

2.情境创设固化,缺乏问题诱发力。

推进新课改,要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偏重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生活、认知的关注,难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如在学习世界史时,例如“什么是政体”、“什么是君主立宪制”、“什么是共和制”,这些单纯性的问题显得抽象,也难以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备课时,挖掘和延伸与本节内容相关联的知识,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增强历史课堂吸引力。

3.视角过于陈旧,缺失问题思辨力。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对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更喜欢争论与质疑。但在历史课堂上,面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问题,教师往往以“划线”方式加以强调,学生机械记忆,难以获得清晰记忆。这些历史知识,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掌握,这种剖析历史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养成。

4.忽视对学情的观照,问题设计不妥当。

初中生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对具象的生活史料兴趣更高,而对于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的概念,学生望而生畏。如在学习春秋争霸故事时,导入一些历史视频,提高学生对史料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商鞅变法失败原因时,如果仅仅依托教材知识,让学生提出新见解,则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二、培养初中生历史“问题意识”的对策

“问题”源于兴趣,在教学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历史内容,激发学生探寻历史的兴趣,特别是应顺应初中生认知习惯和思维特点,以通俗易懂的历史情境,引领学生参与到历史问题探究中,与历史人物对话。

1.关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问题意识”生成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问题意识”生成上,教师要加强课前预习引导,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入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历史情境体验。课前预习,就是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从预习中初步了解本课主题及梗概内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生成的质量。预习不是单纯地阅读书本内容,而是带有指向性阅读,尝试从预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初中历史事件都有时间、原因、人物、经过、结果及影响,学生在预习中可能节省时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学方式的创新,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摈弃以往的“讲授”模式,给予学生“我要学”的信心。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时,我们可以组织问题讨论活动,就“谈一谈我眼中的秦始皇”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历史史料,让学生自主从合作探究中增进历史认知。事实上,在放手学生讨论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意识,创设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机会,也让学生从历史探寻中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如在“日本无条件投降”相关史料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看待钓鱼岛争端问题?”等问题,在明确探究话题后,学生可以自主搜集、挖掘、学习相关知识,培养质疑精神,发展“问题意识”。

2.增进历史情境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历史情境的创设,更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善于立足历史课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史料接触、感知历史事件,增进对历史概念、人物、现象的理解。体验历史情境,感悟历史事件。在学习“半坡居民的生活”时,对于当时的彩陶文化及各类花纹的认识,很多学生表现出好奇。由此,我们可以从动手制作彩陶作品,让学生准备陶泥、颜料、涂色笔,借鉴网络多媒体视频,亲子体验彩陶制作过程,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既动脑又动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围绕初中历史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历史剧表演,体验历史情境。如在学习“商鞅变法”时,对于商鞅舌战群臣的故事,可以搭建课堂历史剧,让学生搜集相关史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课堂为舞台,灵活展现历史情境。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既展现了表演才华,又从中感悟到了历史的真实。

3.提高教师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备课质量。

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专业知识等方面,不断学习,提升综合素养。每一位教师,其自身知识经验往往影响其教法的创新,教师要加强备课,充分挖掘历史课内外教学资源,大胆尝试,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中培养创新精神。一方面,教师要研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参照历史教材,分析相关知识点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科特点、基本内容,深化“三维目标”的制定。教师要通读教科书,弄清楚教材知识体系结构,厘清教学主线,把握各節知识的侧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全面了解学情,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对历史的学习态度及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认真备教法,什么样的教法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在确保教学质量这一目标下,提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备“反思”,对于课堂组织活动的完成情况、学生在学习后的心得体会,以及整个教学设计的经验总结,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足的,哪些是需要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优化的,从教学反思中促进“教”与“学”的统一。

4.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

营造宽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组织与实施中,要围绕历史课程,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搭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要扮演好历史课堂的引领者角色,尤其是在师生关系维持上,要了解、分析学生,深入感知学生的内心需求。如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思维意识;了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群体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态度等。同时,教师还要发扬民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课堂上师生间存在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问题的出现,教师要调控自我情绪,冷静辩证地分析矛盾,正视自我不足,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学生耐心说服教育,理解和帮助学生,促进学生自省改过。

三、结语

“问题意识”的生成是渐进的、长期的,教师要保护初中生的好奇心、追求个性的独特性,从课前预习、课堂教法变革中,创设学生体验历史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合作精神的发展,特别是在教学评价上,教师要引入多元评价体系,树立“全面、多元、发展”评价观。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成绩评价外,还要关注课堂观察、学习调查、学生表现等评价内容,尤其是在“鼓励性评价”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分辨是非,增强辩证思维力,保障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多尝试、多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创造民主、平等、融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惠恋.中英两国初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比较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

[2]孙波.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文教资料,2011(34):181-183.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历史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